词条 | 实践理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实践理论分类:【文化精萃】 实践理论的最终确立与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在此之前有许多先行者(如利奇、巴斯等)。对布迪厄而言,早期学者的普遍理论弱点在于他们没有真正克服人类学一直存在的主观-客观、个人-社会、行为-结构等二元对立,他试图消解永无止境的学术争议,提出了强调“策略”(“策略”虽然包含一定程度的“即席创作”,但是由于它们被目标、利益所支撑,所以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规范、社会价值的塑造和建构)的实践理论。早年在阿尔及利亚和比安(法国)的田野研究使布迪厄形成两个重要观念:“信念”(doxa)和“惯习”(habitus);“信念”是那些经由社会化而根植于人们心中不容探讨和挑战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而“惯习”则是行为的标准化状态,是集体习惯或者说对应于特定位置的行为者性情倾向(dispositions)一它把一系列历史关系“积淀”在个人身体里,是一种结构形塑机制(structuringmechanism)。布迪厄认为实践在性情倾向的原则下进行策略性的“即席创作”,不断产生新的结构,最终与限制它们的“信念”背景形成对峙。他把个人利益以及利益竞争(围绕资源和地位-布迪厄把它们客体化为各种资本形式,如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或者象征资本)所形塑的社会情景称为“场域”,人们在特定的“场域”(social field)里各自发展自己的策略。惯习与信念的结合联系了理想和实践。由于它们缺乏反身性,布迪厄借此把自己从理性选择视角中抽离出来;同时,包含“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又使他不至于浸没于任何形式的行为主义中。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不仅在人类学领域是一种创新,在现代社会学领域,他的思想也是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联系结构与能动性)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此同时,尽管实践理论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不无微辞,实践理论被指责为“功能主义”的同义反复,它所遭到的批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它预设“制度”的当然性,只描述它所涉及的过程,而没有作出一定的分析和解释;另一方面,“惯习”引导了“实践”,而它又由“实践”推导出来,“惯习”的观念剥夺了社会行动者对于社会秩序的挑战能力(参考Jenkins,1992)。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