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客家山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客家山歌

分类:【传统文化】

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主要流行于广东省东部的梅县、兴宁、五华、紫金,福建省西部的上杭、宁化、清流、永定,江西省南部的兴国、瑞金、永兴等地,以及台湾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等地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山歌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为七言四句,常用比兴手法,并十分讲究韵律。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曲调因地而异,以地名为曲名,如流行在广东省兴宁、梅县的称兴梅山歌,也因不同歌手演唱而有差异。它有多种腔调的变化,并有不同名称。大体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在山歌盛行的地区,每逢节日或劳动之余,在村镇广场上,由名歌手摆台,与台下群众互相对歌,常常通宵达旦。

流行于台湾客家族聚居地的客家山歌,曲调源自粤东民歌调,歌词多为七字句,每首歌四句28个字,犹如“七绝”。清新优美,朴实自然,有着“竹枝词”的流风遗韵。见山歌山,见水唱水,但更多的是那些表达离愁别绪、缠绵爱情的歌曲。常采用比拟手法,寓情于物,寓情于景,如“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即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客家山歌多流传于桃园、新竹、苗栗三县客家族聚居地,其先民多自明清飘洋过海而来,乡音不改,不少明清山歌至今仍在传唱,如清黄遵宪采集的山歌“催人出门鸡乱啼,送人离别水东西,挽水西流想无法,从今不养五更鸡”等。这些地区常举行客家山歌比赛大会,吸引了众多兴致勃勃的海内外观光客。

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谣。主要流传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各县,以梅州地区的山歌比较有代表性;同时,也流传于江西、福建、广西、湖南、四川的客家方言区。

客家山歌腔调的形成过程,与客家话的形成过程相同,它源于中原民歌。客家先民由中原南迁,在江南辗转了几百年,这时,它势必要受江南山歌(如吴歌)的影响。有人将客家山歌腔调与江南民歌做过比较研究,就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相类似的东西。客家先民大批迁入闽、粤、赣边区后,这种已经带有江南风味的中原民歌又与当地少数民族山歌相融合。那种融合的情景,从传说中的山歌能手“刘三妹”的唱歌活动中可见一斑。她“尝往来两粤溪峒间,诸蛮种类最繁,所过之处,咸解其语言。遇某种人,即依某种声音作歌与之唱和,某种人即奉之为式。”

这样,便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主要是在各种劳动中和闲暇时自唱自娱、消愁解闷的,也常用于谈情说爱、交流感情和表达之意,多为独唱,也有对唱、合唱。20世纪50年代以后,客家山歌活动逐渐扩展,已由私下走向公开,由山野走上舞台,由民间步入音乐界,山歌腔调、演唱形式、乐器伴奏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新老并存的局面。

客家山歌腔调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各地的客家山歌,虽然有许多差异,但更主要的还是它们的相同之处。

客家山歌的特点,以流行于梅州市各地的客家山歌为例,有如下几方面:

1.腔调比较繁多。不仅各县有各县的山歌腔调,而且一县之内也因地域不同而有几种不同色彩的山歌腔调;即使同一地方,也因歌唱人的创造性运用,而形成了几种不同风格的山歌腔调。全市客家山歌腔调近百种,大都以地名命名。其中,以梅县的松口山歌最有影响,是粤东客家山歌的代表性腔调。蕉岭县的长潭山歌,兴宁县的罗岗、石马、水口山歌,梅江区的梅城山歌,五华县的长布山歌,大埔县的西河山歌,丰顺县的丰良山歌,平远县的上岌山歌等,都是主要的山歌腔调。

2.曲式比较简单。客家山歌的曲式结构,多以四个乐句为一首,第三、四句分别是第一、二句的变化重复。也有多个乐句的,但为数不多。还有两个乐句的,四句歌词紧紧压缩在两个乐句里,听来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3.调式比较稳定。主要是“6”调(羽调)式,其次是“5”调(徵调)式,其他调式只是极个别现象。羽调式山歌大都比较抒情、婉转和忧怨;徵调式山歌大多比较刚健、热烈、奔放。曲调开头多为“6”、“3”或“5”、“2”,也有个别以“1”开头的。结尾多是“66”或“55”。

4.旋律比较平直。客家山歌多数只有“6123”或“5612”四声音阶,有的只有“612”三声音阶,旋律进行主要是级进和跳进,大跳是罕见的。因而,曲调起伏变化不大,抒情有余,激情不足,大多或舒缓优美,或幽婉悲凉,只有少部分刚健、热情、奔放。这大概与客家山歌中大多是爱情山歌和苦情山歌的情况有关。另外,男女对唱时,两者的行腔也偶有不同的,在开头或中间某部分,男女某一方将曲调移低五度或四度,这样就构成了平行五度(或四度)的二声部。

5.节奏比较自由。山歌有节奏,不严格,节拍比较松散,主要是散板。歌唱的快慢速度,乐句与乐句之间的间歇时间,乐句末尾的拖腔长短等,通常都由歌唱者视需要灵活掌握,尽情发挥。所以,只能用八分音符记谱。即使比较有节奏的山歌,也多用混合拍子,并且不很固定。这主要是因为山歌都是一人清唱,不受伴奏、合唱的约束。另外,对歌时有各种感情的变化,斗歌中有战术的运用和歌词的思考。所有这些便决定了需要有自由的歌唱节奏。

6.曲调有一些板式变化。一个地方的山歌,由于板式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几种腔调。如松口山歌,有正板、中板、慢板、快板、四句八板等。正板又叫原板,是松口山歌的基础,共四句,有衬词。将原板拉长或压缩节奏,便成为中板、慢板、快板。四句八板又叫四句八节,是运用大量衬词把原板加以扩充,把一句歌词分做两句曲调来唱,腔调实质上是把原板的基本曲调反复一遍而成,增加了许多复杂的装饰音。客家山歌中还有一种叠板,就是在曲调的基本结构中楔入许多叠字叠句而成,半念半唱,风格类似说唱,诙谐风趣。

7.多衬词。客家山歌一般都有衬字、衬词,如《梅城山歌》:

隔河(就)飞过(时)妹花(哇)园(喏),

荷花(就)开撇

(哪)正

来莲

(喏);

灯芯(就)拿来(时)织草(哇)帽(喔),

两人有芯

(时)慢慢(哪)缠

(喏)。

有的山歌还有衬句,如《石马山歌》:

新绣荷包(哇)(刁嫂子)两面红(哦)(老妹你过来哟),

一面狮子(呀)(溜啄)(唉唉哉)一面龙(呵妹),

狮子上山(时)(刁嫂子)龙下海(哟)(老妹你过来哟)(嗨),

唔知几时(呀)(溜啄)(唉唉哉)正相逢(呵妹)。

而松口的“四句八节”山歌,衬字有56个之多,大大超过了七言四句的歌词字数。山歌的衬字大部分是虚词,只有少数是实词。在乐曲中,衬词通常都加有括号,以与歌词相区别。衬字的使用,不仅有加强感情和语气的效果,而且,还往往是构成不同山歌腔调的特色和风格的主要因素,甚至往往由于使用衬字的不同,而构成了不同的山歌。例如,石马的“刁嫂子”山歌,假如去掉全部衬词,它的“骨架子”便与水口山歌没有什么区别。松口山歌则由于衬词而生出一个“四句八节”腔调。总之,每种山歌腔调,什么地方加衬词,加多少衬词,都是很讲究的;加什么衬词,虽然可以依内容而有所变化,但也不是可以乱变的,因为各地说话语气和习惯用词都不尽相同,稍有不妥,唱起来便“原味”大减了。客家山歌中也有一部分基本上没有衬词的,叫“直头筒”(如梅城山歌、水口山歌),犹如竹筒倒豆子,节奏前紧后松,一气呵成,朗诵性强,易唱易懂,通常用来对歌。

8.多装饰音。客家山歌每首都有装饰音,有的是每句有装饰音,有的是每字都有装饰音。装饰音的使用与地方语言密切相关,是达到字正腔圆的一种重要手段。山歌是一曲多用。固定的腔套不同的词,必然存在依腔字不正的问题,而唱山歌又要求字字入耳,听得清楚。因而,优秀山歌手擅于运用装饰音来达到字正腔圆,甚至改变平仄声调,解决押韵的问题。当然,装饰音的使用,更主要的是出于乐曲的需要,它美化了山歌旋律,形成了山歌独特的韵味。如果掌握不好这些装饰音,就会把“绕绕韧韧”的客家山歌唱成了硬梆梆、干巴巴的“学生歌”了。

9.号子开场。一场山歌,往往是用山歌号子开头的。这也许是歌唱的需要,先溜溜嗓子;有时是相隔一定的距离,先向对方呼唤一声;有时是出于礼貌,向对方先打个招呼。各地都有自己的山歌号子。最简单的山歌号子是打一个响亮的“噢嗨――”,而一般的都有一定的旋律,有的还有几个乐句,构成一种山歌腔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