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客家民居种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客家民居种类

分类:【地域文化】

客家民居中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土楼。国家邮政总局1986年发行的一套14枚《中国民居》邮票中,也有一枚福建民居,所绘也是土楼,可见土楼名气之大。

然而,客家民居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决不限于土楼一种,而且土楼的外形也不是仅有圆形的一种。

根据专家学者们的调查,客家民居大体上可分为8种,即:土楼、厅堂式、走马楼、四点金、五凤楼、围龙屋、大屋、中西结合式。现分别介绍于下。

1.土楼

(亦称生土楼、土堡、围楼)

土楼的外形有圆形、方形、交椅形、曲尺形、扇形、综合形等,一般都以地势而定,高二层至五六层不等。由于无论何种形状的土楼都有黄土夯成的厚达1米左右的围墙,故亦称作生土楼或围楼。又因为围墙上门窗开得少而小,并具有碉堡一样的御敌功能,所以又称作土堡。

(1)圆形土楼 圆楼大都建在较高较空旷的地方,或者是二山之间的“风口”处。为何建成圆形?有人说是建楼时听信“风水先生”关于建圆楼才能人丁兴旺的说法使然。其实未必。从科学的角度看,为了分散风力和减轻洪水对房屋围墙的冲击力,建成圆形是合理的。若以御敌的军事眼光看,圆楼中人们的视野就不存在死角,这可能是建楼时的一个重要考虑。

圆楼的平面图形是圆圈,一般为一圈,周围16间房,高三层;有的二圈相套,成同心圆状,里圈二层,外圈三四层;还有三圈、四圈相套的,里圈一层,中圈二三层,外圈四五层,最外圈一周多达72间,一共有380多间。内外圈层数不同,无疑地主要是因为采光和通风的需要。

鸟瞰,圆楼如巨型圆桶;远望,圆楼似硕大蘑菇,颇为壮观。圆楼是客家民居的杰作,它不仅令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亦使许多建筑学家啧啧称奇。它实在是客家无名工匠的精心创造,是他们贡献给人类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永远令客家人引为自豪。

圆楼的周围是厚厚的夯土墙,外侧开较小的窗,大概主要起掺望的作用。沿外墙排列着房间,中央是天井。前面大门所在的一间称为下堂,作门厅;正对大门的一间称为后堂或祖堂,是祭祀祖先神灵的地方;下堂与后堂以走道连通,成一中轴线,畜圈、鸡舍、柴房、厕所分列走道两侧;有的大圆楼在天井中央设厅,称为中堂,是举行婚丧喜庆典礼的地方。一般圆楼的底层房屋作厨房、客堂,二层作谷仓,三层以上为住房。

圆楼的内径十数米至几十米,高度达10米到20米。每座圆楼少则住六七户,多则住七八十户,乃至上百户数代人聚族而居在一起。

(2)方形土楼 方楼大都建在地势平坦的地方。平面图形如“曰”字,略呈横阔而近似方形。四周全都是房间,用夯土外墙连接成一个整体。底层中间一横排是中堂;前面一排为下堂,下堂正中为门厅,中堂两侧分别建畜圈、鸡舍、柴房、厕所;后面一排为后堂。中堂、后堂作用与圆楼同。底层两侧房间为厨房、饭厅及客堂,二层作贮粮仓,三层以上为住室。

整座方楼通常都是前面低,后面高,相差一层,少有等高的,这原因大概是兼顾扩大视野和采光吧。规模大的方楼有400来个房间,可住600多人;小的也有仅高三层,住六七房人家的。规模之大小,因家族人口多少而异。

(3)交椅形土楼 交椅楼一般是因地势陡峭而建。在临河的陡峭坡地上建造的这种土楼,与方楼一样,前低后高,呈交椅形状,故名。前墙前房低,左右两翼略高,似交椅扶手;后墙后房最高,约四五层,如同交椅靠背。造型之奇特,世所罕见。其所以建成这种形状,除了地形因素外,则是为了采光通风条件好,便于眺望远方。交椅楼遗存甚少。

(4)综合形土楼 这种土楼,实是一组土楼群。在福建南靖县书洋乡田寮坑的一座山上,建有一组由一座方楼与四座圆楼(其中一座呈椭圆形)组成的综合形土楼群。若从空中俯瞰,似梅花怒放;山下仰望,宛如世界驰名的布达拉宫。规模巨大,气势恢宏,整体布局巧夺天工,壮丽无比。有专家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土楼群。

各种土楼中,以圆形楼为最多,方形次之,交椅形甚少,其他曲尺形、扇形则更少。曲尺形实是方形的变化,扇形则如圆形的一部分,皆系因地形限制而建成,综合形则是方圆形的组合。

土楼的建筑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基础用毛石,外墙用生土、细砂石、竹筋或稻草为筋夯成;内屋用木料做楼板和栏杆;屋面用瓦。

土楼以闽西为最多,现存有1000多座,多系明清时所建。其中最古老的是福建省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建于唐朝大历四年(769年),迄今已1200多年。广东则仅在毗邻福建的大埔县少数地方有土楼(称为围楼)。

2.厅堂式

(亦称殿堂式、横屋、行屋)

厅堂式民居类似北方汉族府第风格,采用传统建筑工艺中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主次、对称。其主要特点是厅堂多,天井多,有“十厅九井”和“九厅十八井”之说。在布局上以供奉祖先神灵的后堂为中轴线,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对称设两厢或四厢,为住房、生活区,故称为厅堂式或殿堂式。习惯上把厢房称为横屋、行屋。住房生活区用若干花厅、天井分成许多生活单元。厕所、柴房、畜栏一般都在主座屋两侧。整座居前有一口半月形池塘,屋后有一座半月形土丘,叫“花头茔”,茔上种植树木花草。池塘既可作平日洗濯之用,又兼备蓄水救火之功能;花头茔既美化环境,又有调节小气候和防御风沙袭击之效。

厅堂式客家民居,一般采用夯三合土或青砖为墙,屋内雕梁画栋,工艺精美。大型的厅堂式民屋内有上百个房间,可住上百口人居住生活。

厅堂式建筑

厅堂式建筑的布局一般均采用厅堂三进制,即设前、中、后三堂,形成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的“三厅串”。最典型的厅堂式建筑是三堂二横式。

这种三堂二横式民居还有多种变化,现简介如下。

(1)二堂式 极少见,平面图形如扁“口”字,只有二排堂屋,均以二房一厅,两头以墙相连成一院,无横屋。

(2)三堂式 平面图形如“曰”字,与三堂二横式相似,不同的是没有东西两行横屋,而以围墙将三排堂屋连接,成为一院。

(3)四堂式 两座二堂式建筑并排相连,成为四堂式,平面图形如“

”字,多系兄弟二人合建。有两条中轴线,各有堂屋二间,前后二堂隔以天井,左右毗连,无横屋。

(4)三横式 与二堂、三堂、四堂式正好相反,三横式(不固定为三横,亦有一横、二横、甚至四横、五横)没有堂屋,均系利用横屋中央的一间放宽作为厅堂,每二座横屋间隔以横坪,大门即设于横坪前端。 三横式的平面图形如“

”字,前后两端以墙相连接,成一院落。

(5)二堂一横式 在二堂式的基础上将一侧加盖一排横屋,即成二堂一横式。没有前堂,大门设于围墙上。

(6)三堂一横式 在典型的三堂二横式上少了一侧的横屋,而代之以围墙,即成为三堂一横式。

(7)六堂二横式 一般多系兄弟二人合建,由两座三堂一横式合并组成,中间隔以矮墙。有二根中轴线,各设堂屋三间。

(8)三堂四横式 三堂二横式住宅的客家人,由于人口增多,于是在两侧各加建横屋一座,平行排列,连成一院,即成为三堂四横式。

(9)三堂二横加倒座式 为了教育子弟读书,在三堂二横前隔着禾坪加建倒座,面向大门,作为私塾,即成此式,其余并无不同。

(10)三堂二横加副杠式 在三堂二横式的一侧或两侧加盖副杠(两个副杠合起来为一横),作住房、厨房、杂物房和厕所、畜圈。副杠实际上也是横屋,不过不足一横而已。

3.走马楼

这种形式的民居多见于闽粤赣边境山区,一般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围成一圈,中间有天井,状如“回”字;也有的建成曲尺形或“凹”字形。由于二楼的外部周围用木料建有走廊,似可走马,故名为走马楼。

走马楼多为倚山建筑,下层为厨房、畜栏、杂物房和厕所,上层为住房和谷仓。之所以建成此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山区潮湿、多雨,多土匪、野兽,二层走廊上既可晾晒衣物,亦可扩大视野,有利于联络和守御。

走马楼建筑

4.四点金

这也是一种呈正方形的建筑,与走马楼不同的是没有外部走廊,楼的层次也多,有的达四五层,更主要的特点是四个角高高升起,建有如同炮楼式的高层建筑,有掺望孔和射击孔,因而得名“四点金”。四面中间均开大门,中央是天井。

四点金建筑

5.五凤楼

这种民居是三堂二横式的厅堂式建筑在山区的变形,是沿着山坡地势呈阶梯式的建筑。房基呈阶梯形,顶瓦呈层迭式,侧面远望,一层层顶瓦飞檐,有如凤凰展翅飞翔,一般为五层,故名五凤楼。

五凤楼建筑

6.围龙屋

(亦称围垅屋、围屋)

粤东客家地区最普遍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是围龙屋。据说,它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吊脚楼)、及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围龙屋是在三堂二横式的基础上扩大变化而形成。最简单的是把二横的房屋向后顺着花头茔延长连接成半圆,叫作围龙,整座屋呈马蹄形;有的再加一二条围龙,成为有二三条围龙的大型围龙屋。

围龙屋的布局:三堂四廊,九厅十井。进深三座高堂,以屏风墙和天井隔开;横向是住房和过厅,后面由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作“花头”、“花厅”。半圆形的围龙正中一间称为龙厅,为屋人所公有。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或石狮。门前为禾坪,再前为半圆形池塘。包括池塘在内,整座围龙屋形如一个现代体育运动场形。

围龙屋是以木材为主的大屋顶结构。堂柱、屏风、框架、斗拱、飞檐等等皆用木材。建筑者在木件上涂以油漆,绘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表达了他们的习俗、爱好及对幸福、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围龙屋的建筑技术,每座房子的造型,内外装饰,雕梁画栋,勾心斗角,令人赞美神往。美国社会学家曼尔女士在考察了梅州地区客家民居建筑艺术后曾说:“如果我要建房子,我就要建一座客家围龙屋”。

围龙屋建筑

围龙屋把生活起居、辅助劳作和饲养加工等统一在一起,具有防盗、防火的多种功能。围龙屋的建造,是由于客家人由外地迁徙而来,居于人烟原本稀少的山地,须得防止当地居民与盗匪的攻击不得已而为之的。围龙屋在厅堂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厅堂是全屋的中心,带有鲜明的北方汉族人建筑的特色,而围龙又富有浓厚的“客”味。它实在是移垦文化在民居建筑的典型反映。

7.大屋

(亦称客家大屋)

所谓大屋,实则系群体式的客家院落。在广西贺县等地的这类客家院落,俗称“客家大屋”。它是由许多一厅两房的小院连接而成,每个小院有一厅两房、两间廊房、厨房、大门,陆续建成,最后再加厚约一米的夯土围墙,在围墙转角处建三四层高的“炮楼”。炮楼底层作厨房或贮藏室,二层作谷仓,三四层住人。一座典型的客家大屋,往往聚居着一个祖先的几十户子孙。

8.中西结合式

闽西、粤东是我国最主要的华侨故乡。归国的客家华侨在起房造屋时,往往吸取了西洋建筑艺术形式,把它与客家传统建筑揉合在一起,外观上看似西洋建筑,内部结构仍是道地的客家民居,有的在内部也采用了一些西洋建筑手法。这种民居形式,人们一般称为“中西结合式”或“中西混合式”,笔者认为称作“客西结合式”则更名符其实。对这种客西结合式的建筑,现以广东梅县白宫镇联芳楼为例加以介绍。

联芳楼的前面与其他粤东客家民居一样,有禾场、池塘。平面图形是典型的三堂二横二副杠的对称式布局,与客家传统的厅堂三进制式一样。稍有不同的是,前、中、后三堂开间一致,无大小之分。天井、檐廊处理吸取了西方古典大厅建筑的处理手法,中厅是狭长的内天井,二楼绕天井增加了檐廊,从廊上可以看到楼下敞厅的每一个角落。楼内细部装饰,既有传统式花纹,又有安琪儿等西方图案。

联芳楼的立面造型也吸取了西方建筑手法。正面望去,三个入口都有门斗突出于墙面,上有穹顶,中间穹顶最大最高,突出了主入口。同时还采用了西方古典柱式,有八根贯穿两层的巨柱,柱顶采用爱奥尼式涡卷柱头。远望好像西方式建筑,内里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

中西结合式建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