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客家话的形成和发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客家话的形成和发展分类:【地域文化】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客家话是从汉民族共同语中衍化出来的一个分支,是汉语的七大方言之一。方言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是人口迁移。人口的增加加上战争、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使原来人们生活的民族共同体不得不向其它地区迁徙分散,形成新的独立或半独立的生活群体。在迁居地的经济生活、人文地理环境、民族融合和文化接触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原有民族的共同语在这些新的生活群体中发生不同的变化,逐渐分化成不同语言特征的方言;原有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和文化心态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逐渐形成各个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俗和文化心态的民系。客家方言就是在客家人历史上的几次迁徙过程中从汉民族共同语中分化出来,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语言特征的一个方言系统。因此,从客家人的移民史中可以探寻客家方言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而客家话的形成和发展又可为客家人的移民史提供佐证。 从秦汉时期到两宋之际,北方汉族人经历了几次大的移民浪潮,汉语逐渐分化和发展为七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和闽语),汉语方言地理的格局初步形成。而客家移民只是这几次移民浪潮的一部分而已。 中原汉人的大规模南迁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为了疏散六国的反秦势力,充实“初郡”和“初县”的人口,“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 ① 还派15000未婚女子,同留戍岭南的士卒通婚,建立小家庭。秦亡后,这些军队不愿北返,留在当地,成为第一批南迁的北方移民。西汉以后,中原汉人又陆续南迁,有三种主要方式:一是汉军留戍落籍,二是贵族官僚的流放,三是人民避乱(以两汉末年为多)。秦汉四百年间中原汉人的多次南迁,成为我国历史上北方汉人第一次大的移民浪潮,北方移民带来的中原地区的古汉语,同原居越人的土著语言长期接触后,便成为粤方言的先声。 ② 第二次移民大浪潮发生在两晋之际并延续到南北朝。西晋末年司马氏八王之乱,东晋“五胡乱华”,造成空前的社会动乱。中原人民为逃避战祸,纷纷携家出走,出现了秦汉以后人民南迁的又一高潮。这些北方流民从秦雍(晋、陕、甘)沿汉水流域南下渡长江到达洞庭湖流域,从司豫(冀、豫)沿汝水南行,越江到鄱阳湖流域,从青徐(鲁、苏、皖)渡淮水越长江到太湖流域,一部分则进入珠江流域。这些北方移民的一部分成为最早的客家先民。这次大移民造成汉语的内部大分化。闽语形成于汉末晋初的百年之间。这一时期,来自江南浙北的移民分别从海路和陆路大批涌入福建,形成古闽语(即当时的古吴语)。赣、客方言形成始于东晋南朝时期。这个时期,进入鄱阳湖流域的部分北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话同当地原住居民语言的结合,成为赣、客语的前身。至此,闽语、赣语、客语连同周朝形成的吴语、战国时期形成的湘语,共同成为汉语在南方的六大方言,它们同北方方言成南北犄角之势,共同构成汉语方言地理基本格局的雏形。 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唐朝中后期及五代十国。安史之乱骚动了整个北部中国,黄巢起义又战乱纷起,兵连祸接;五代十国封建割据,更是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使中原人民再度大规模向南迁移。东线沿涡水、汝水、颍水入淮河,西线由河南潢川、光山入湖北至江西北部、湖南西北部,南线由淮南入赣州,转往福建西南部和广东东北部。这次移民的规模超过两晋南北朝时期,它加速了汉语的分化,扩大了各地之间的方言差异,汉语方言地理的宏观格局至此已经基本形成。大量的北方人民进入江西,使赣、客语基本形成,并随着北方移民继续向赣南挺进而不断扩大其影响范围,不仅将吴语和湘语永远分隔了开来,而且把闽语限制在东南一隅。湖北江陵到湖南常德一带的移民数量猛增,带来了北方方言的巨大冲击,从而取代了荆南地区的固有方言,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础。 第四次移民浪潮发生于两宋之际。在这个时期,北方的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多次南下攻宋。如辽的军队一直攻到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金于公元1126年灭亡北宋后继续进攻南宋;元灭金后,于公元1276年攻陷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长期的战争给中原以至江南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迫使北方人民再次大规模地向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广西西南山区以及海南岛一带迁移。这次移民的规模超过了前三次移民,对汉语的进一步分化和汉语方言地理格局的最终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客家话至此最终形成,并扩散到闽西南和粤东北,从而标志着客家民系的基本形成。 宋代以后又有多次移民活动,但只是对前几次移民浪潮所形成的汉语方言地理格局进行局部的修正和调整,而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动。这些移民活动使客、闽方言以及西南官话进一步扩散。宋元之际的移民使闽南方言大量扩散至潮汕地区,并沿粤东海岸向西跳跃前进,绕过粤语区,经雷州半岛进入海南岛。明王朝平定云贵后,实行兵屯,吸引了大批北方汉人落籍屯田,使西南官话向云贵川地区逐步推移,南线到达西南边陲。明末清初,迁居至闽赣交界处的客家人口迅速膨胀,但耕田匮乏,一部分客家人不得不向外迁散至广东中部和西部沿海地区,有的进入广西、湖南、四川和台湾。清同治年间,粤西客家人同当地原住居民发生械斗。当局调解后,当局协助一批客民向外迁徙,近者到粤西(高、雷、钦、廉诸州),远者至海南岛。客家人的后两次迁移,已不及前三次的规模,但使客家人分布的范围,大大扩展,这些客家移民在四周当地语言的包围之中仍坚持讲“祖宗言”,以至形成遍布各地的客家话岛屿。其中四川的客家话岛屿就达几十个之多,讲客家话的客家人总人口在100万以上。 经过千百年的迁移活动,客家人终于在全国十几个省数百个县立下根基,其中纯客住县32个,人口约4000多万人。其中广东1500万人,福建400万人,江西500万人,共2400万人,占全国客家总人口的60%。 ① 而闽西、粤东、粤北、赣南这块三角地区客家人最为集中,纯客住县最多,总人口1400万,分别占纯客住县总数的90%和客家总人口(中国大陆)的35%,是客家人真正的大本营。此外,自南宋起,就陆续有大批的客家人“出洋过番”,迁居海外,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每一个角落,足迹遍天下。总人口约500―700万,加上国内的客家人,总人口达4500―4700万,成为汉民族最重要的民系之一,也是当代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而客家话也随着客家人的足迹传播到南半个中国和世界各地,它和闽语、粤语一道,成为分布港澳及世界各地的三大华语方言之一,正所谓“哪里有汉人,哪里有华侨,哪里就有讲客家话的客家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