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宣州涌现出的诗人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宣州涌现出的诗人群分类:【地域文化】 宣州,自南齐诗人谢?和盛唐大诗人李白相继于此吟唱之后,一时名家纷至沓来,敬亭遂成江南诗山。在这浓郁的文学氛围中,宣州土生土长的诗人群,也就随之涌现。其中,生活在中唐的有刘太真、罗立言等: 在晚唐有许棠、汪遵等诗人。 一、名震朝廷的诗人刘太真
刘太真,宣州人。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代宗大历年间 (公元766―779)拜起居郎,历台阁,又自中书舍人转工部、刑部侍郎,后因事被贬信州刺史。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3)重阳节,帝赐宴曲江亭,亲制诗序,命在座的文词之士应制,限用“清”字,次日进上。于是德宗亲自考定,评“太真、李纾等为上等”,因之名震京城。太真有集30卷,其诗多散失,今《全唐诗》仅存诗3首。他与当时名诗人顾况交游甚密,以诗酬唱。太真对故乡风物极其留恋,特以宣州东峰亭为题,与诗友崔何、郭澹等八人同赋。太真这首诗是 《宣州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古壁苔》: 苒苒温寒泉,绵绵古危壁。光含孤翠动,色与暮云寂。深浅松月间,幽人自登历。 诗属五言古体,就古壁苔景象依次展开。先扣紧题面,写出有氤氲的温寒泉相伴的绵绵高峻的古壁; 继写古壁苔的内蕴,它的特有光泽在不同时间展示出情趣各异的幽寂景象;末尾由景及人,引起幽人登临观赏的雅兴。 崔何诗为 《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岭上云》: 伫立增远意,中峰见孤云。溶溶傍危石,片片宜夕曛。渐向群木尽,残飞更氤氲。 郭澹的诗是 《东峰亭各赋一物得临轩桂》: “青青芳桂树,幽阴在庭轩。向日阴还合,从风叶乍翻。共看霜雪后,终不变凉暄。”其余六人所咏之物分别是 “垂涧藤”、“幽径石”、“林中翠”、“栖烟鸟”、“寒溪草”、“阴崖竹”等。他们的诗,从不同侧面写出宣州东峰亭特有的幽寂芳馨的境界,成为当时诗坛的一段趣事。 此外,生活在中晚唐之交的罗立言,宣州人。文宗太和年间曾官司农少卿,因受执政者李训赏识引为京兆少尹。后因同谋诛宦官事被害,诗多散失。今 《全唐诗》仅存一首。 二、“姓名无不知” 的诗人许棠
许棠,字文化,宣州泾县人。早年学成之后四出漫游,曾到过边塞,复滞留京师,希望事业有成,但到处碰壁。自称 “贫寄帝城居,交朋日自疏。愁迎离碛雁,梦逐出关书”。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终于及第,已是白发衰翁了。他做过县尉一类的基层官吏。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但在诗坛上却享有盛誉。《全唐诗》存诗2卷,计150余首,全为五、七言律诗,尤以五律见长。 许棠早年对国家边防极为关心,多次往来塞上。他在 《塞下二首》中说: “胡虏偏狂悍,边兵不敢闲。防秋朝伏弩,纵火夜搜山……” 写出边地军情的紧急,而 “番情终未测,今昔谩言和”,希望朝廷加强边防,切不可松懈。在 《将过单于》诗中,还写自己在荒碛中不畏艰苦,遍历堡戍,并且过着 “携战器”、“著戎衣” 的不平凡的军旅生活: 荒碛连天堡戍稀,日忧蕃寇却忘机。江山不到处皆到,陇雁已归身未归。行李亦须携战器,趋迎当便著戎衣。并州去路殊迢递,风雨何当达近畿。 尽管诗人报国之心跃跃欲试,立功心切,但却得不到当权者的赏识,徒劳无补,因而又在诗中发出深沉的叹息。如 《春日乌延道中》: 边穷厄未穷,复此逐归鸿。去路多相似,行人半不同。山川藏北狄,草木背东风。虚负男儿志,无因立战功。 “学剑虽无术,吟诗似有魔。” ( 《冬杪归陵阳别业》) 许棠习武无成,学诗有得,一生勤于吟咏,并往来长安“应二十余举”,不废所业。池州诗人张乔在《送许棠下第游蜀》诗中说:“行歌风月好,莫老锦城间。” 劝慰他早日归来,同研诗学。许棠一生南北漫游,故其诗以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取胜。这方面的代表作有五律 《过洞庭湖》: 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高恒畏坠,极远却如闲。渔父时相引,行歌浩渺间。 本篇写诗人游洞庭湖的惊喜感受。诗一开始就极力渲染洞庭惊波不定的奇险,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继而突出湖面的宽广,诗人环顾湖面,尽情观赏。“疑” 与 “忽”,将主人公舟行所见的惊喜情态,传神地表现出来。再以高空速急的飞鸟、远处悠闲的白帆相点染,组成一幅壮阔明丽的洞庭图景。最后转入听觉,以一片渔歌荡漾空际的优美境界作结,将愉悦之情推向高潮,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这首诗摹情状物生动亲切,故为后世所重。宋名诗人尤袤在 《全唐诗话》 中说: “棠洞庭诗有 ‘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之句,人以题扇。”明代胡震亨也说:“许文化棠致语楚楚,洞庭一律,时人多取以题扇。‘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视老杜‘乾坤日夜浮’ 愈切愈小。” ( 《唐音癸签》) 由于诗人勤于诗学,老而弥坚,故终于考取进士,因之诗友纷相庆贺。李频在《送许棠及第归宣州》中说: “待得逢公道,由来合贵身。秋归方觉好,旧梦始知真。” 又作 《送许棠泾县作尉》以贺; 郑谷在《送许棠先辈之官泾县》中说: “白头新作尉,县在故山中。高第能卑宦,前贤尚此风。芜湖春荡漾,梅雨昼溟蒙。佐理人安后,篇章莫废功。”许棠及第后授泾县尉,郑谷为他回故乡作尉而庆幸,又为他 “高第能卑宦” 而赞叹,实际上是对这位诗名赫赫的先辈 “白头新作尉” 的无限同情。写贺诗的还有著名诗僧贯休,他称赞许棠 “时清道合出尘埃,清苦为诗不仗媒。今日桂枝平折得,几年春色并将来”。可见许棠及第是全凭自己的文才取得而 “不仗媒” 的。早在及第之前,诗人林宽就在 《送许棠先辈归宣州》中给予热情赞颂:“发枯穷律韵,字字合埙过。日月所到处,姓名无不知。埙过 (xūn chí),古乐器。诗中可见许棠在诗坛上的影响了。 由于诗人“半生南走复西驰”(《泰中遇友》),又是“欲吟先落泪,多是怨途穷”(《客行》)。所以屡生思乡之情。许棠笔下的故乡江村景色,极其幽美动人。他在 《忆宛陵旧居》诗中说: 旧忆陵阳北,林园近板桥。江晴帆影满,野迥鹤声遥。岛径通山市,汀扉上海潮。秦城归去梦,夜夜到渔樵。 宛陵,宣城古名,唐时为宣州郡治。许棠旧居泾县属宣州,故以代称。陵阳,水名。泾县境内有陵阳溪。李白有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诗。本篇是作者滞留京城长安时的思乡之作。首联点明忆陵阳旧居,位于溪水北岸,园近板桥。中间两联展开写景,描绘出一幅倚山傍水人家的清幽图景。末联道出客居之地,抒发出夜夜梦绕故乡的思归情怀。笔触细腻,感情真切。诗人也曾多次回到故乡,因政治上失意,感触很多。他在 《冬杪归陵阳别业五首》 中说: “游秦复滞燕,不觉近衰年。”这时 “闾里故人少,田园荒草深”,故乡已非昔日情景。只有 “鸥鸟犹相识,时来听苦吟” 而已。在 《重归江南》诗中说: “无成归故里,不似在他乡。岁月逐流水,山川空夕阳。”抒发自己事业无成、已入衰年的无限惆怅。这时的诗人,或“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 或“沿溪收坠果,坐石唤饥猱”(《野步》),在闲寂的境界中寻求“物外趣”。像早年那种“立战功”的男儿志,因年老体衰而消磨殆尽了。但胸中的不平之气,犹时时流于笔端。如 《白菊》 一诗: 所尚雪霜姿,非关落帽期。香飘风外别,影到月中疑。发在林雕后,繁当露冷时。人间稀有此,自古乃无诗。 落帽期,指东晋桓温于重阳节率幕僚登高赏菊而“孟嘉落帽”的故事。古人诗中喜咏黄菊,而对于“所尚雪霜姿”的白菊,却冷落无闻,为世所弃。诗人借此发端,托物寓意,显示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受到当权者冷遇的不平之慨。 许棠在政治上不遇于时,但在诗坛上却名声显赫,在诗歌不景气的晚唐应占有一席位。 三、“善为绝句诗” 的汪遵
汪遵,宣城人。他自幼家贫,刻苦读书,曾为县中小吏,后辞役专心治学,并赴长安应试。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说:“遵幼为吏,许棠应二十余举,遵犹在胥徒(指县府衙役)。……一旦辞役就贡,会(恰好)棠送客至灞 间,遇遵于途,讯曰: ‘何事至京?’遵曰: ‘就贡。’棠怒曰: ‘小吏无礼!’后遵成名五年,棠始登第。”由此可见汪遵刻苦自学的惊人成就。汪遵于懿宗咸通七年及第,以“善为绝句诗,而深晦缜密”(《全唐诗话》)知名。现《全唐诗》存诗61首,全为七言绝句。除《咏酒二首》借酒咏怀之外,其余都是咏史诗,通过对史事的评论,寄寓诗人的政治见解和感慨,为人传诵。 汪遵咏史诗涉及范围很广,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类: (一) 对忠贞报国者的赞美 如 《比干墓》、《屈祠》、《北海》、《南阳》等诗: 国乱时危道不行,忠贤谏死胜谋生。一沈冤骨千年后,垅水虽平恨未平。 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 汉臣曾此作缧囚,茹血衣毛十九秋。鹤发半垂龙节在,不闻青史说封侯。 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若非先主三垂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比干,殷末纣王的叔伯父。传说纣王淫乱误国,比干不顾个人安危,犯颜强谏。纣王大怒,剖其心而死,故在历史上被奉为忠正直言的典型。汪遵在诗中热情赞颂比干的忠烈壮举,对他忠而遭害表示出极大的义愤。第二首,讴歌屈原忠贞爱国的崇高品德。在昏暗政局迫害下,坚持斗争,宁愿沉没沧浪之中,也要保持高洁的情操; 继而借祠畔的月夜猿声,烘托出浓郁的凄凉氛围,寄寓诗人无限景仰和同情。第三首,汉臣,指苏武。武帝天汉元年,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留。苏武坚贞不屈,被流放至北海牧羊。武饮雪食草籽,持汉节牧羊19年。昭帝即位,与匈奴和亲,始得归汉,官拜典属国(掌管民族间交往的官)。汪遵在诗中赞扬他在极其艰苦条件下,保持高昂的民族气节,对他归汉之后未能立即封侯而深表叹息。《南阳》这首诗,写诸葛亮高隐隆中,纵有满腹经纶,也只是“陆困泥蟠”,无从施展;若不遇到礼贤下士的刘备,他又怎能建立不朽功业而垂诸青史呢! 在吟咏刘备与诸葛亮风云际会的历史故事中,正寄寓作者待时而起的宏伟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深沉感慨。 (二) 对高风亮节者的歌颂 如 《五湖》、《桐江》、《严陵台》、《彭泽》 等: 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漾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光武重兴四海宁,汉臣无不受浮荣。严陵何事轻轩冕,独向桐江钓月明。 一钓凄凉在杳冥,故人飞诏入山扃。终将宠辱轻轩冕,高卧五云为客星。 鹤爱孤松云爱山,宦情微禄免相关。栽成五柳吟归去,漉酒巾边伴菊闲。 陶朱,指范蠡,春秋时楚人,曾仕越国为大夫,辅助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国力渐强,终灭吴国,建立卓越功勋。但他认为勾践可以同患难,不能同安乐,遂弃官游五湖。后入齐,定居于陶,称朱公,经商致富,并济困助贫,为后人赞颂。这篇前二句写范蠡振兴越国的功绩和不贪图功名利禄的崇高品格。后二句写作者感受,通过比照,赞扬范蠡泛舟五湖复走经商致富的道路,正是最理想的归宿。二三两首写东汉高士严光的故事。严光字子陵,会稽人,年轻时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有盛名。刘秀称帝,建立东汉王朝,严光遁隐,刘秀下诏拜官,不受,归隐富春山,以耕钓为业。当刘秀派人将他寻到,三请而后至。帝又与他同卧一床,而“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 ‘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诗中的“客星”即指严子陵。他垂钓处,后人称严陵台。诗中写出严光与光武帝之间的一段动人故事,对他轻视荣宠、独钓桐江的高行,表示由衷的景仰。最后一首写五柳先生陶渊明故事,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以耕读为生,东篱赏菊,饮酒赋诗,孤闲雅洁,这一高尚情操,历来为人们所敬佩,汪遵在诗中更表现出无限向往。 (三) 对迷信武力者的嘲讽 如 《长城》、《项亭》、《乌江》 等: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不修仁义合文明,无道如何拟力争。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第一首,写秦始皇迷信武力,大量征调劳役建筑长城,尽管比铁还牢,一时可防止边患,但又怎能使民心顺服而传万世呢! 结句以远古圣明之君尧作对比: 尧的宫阶不过三尺,但他以德治服民心,天下太平,铁一样的长城又怎能与它相比呢? 对比分明,说透事理。故 《全唐诗话》在引这首绝句后说: “遵 《长城》诗也,得名于时。”可见本诗在当时的影响。后二首意更显豁,集中慨叹西楚霸王项羽不修仁德,一味迷信个人 “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勇力,最终导致 “兵散弓残”乌江末路而羞容永在。 (四) 对荒淫失国者的鞭挞 如 《梁寺》、《破陈》、《陈宫》等: 立国从来为战功,一朝何事却谈空。台城兵匝无人敌,闲卧高僧满梵宫。 猎猎朱旗映彩霞,纷纷白刃入陈家。看看打破东平苑,犹舞庭前 《玉树花》。 椒宫荒宴竟无疑,倏忽山河尽入隋。留得 《后庭》 亡国曲,至今犹与酒家吹。 梁寺,梁朝的寺庙。南朝帝王及世家大族多崇信佛教。在宋、齐、梁、陈四朝中,以梁笃佛尤甚。当时 “都下 (今南京市) 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南史?郭祖深传》)。故本篇以《梁寺》为题,借指责前代皇帝迷恋佛教、空谈失国以讽谕现实。唐代君王也迷信佛教,晚唐愈演愈烈。他们面对摇摇欲坠的形势无能为力,便醉生梦死,从佛经教义中求解脱。当时寺宇奢丽,广纳僧尼,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汪遵在诗中,强调 “立国”须增强实力,依靠“战功”,满寺 “高僧” 是无法解除兵临城下之危的。借历史兴亡,寓垂诫之意。后二首写陈朝后主陈叔宝生活侈靡、荒淫无度,喜制艳词,有《玉树后庭花》词曲。当隋兵南下,他自恃长江天险,犹日与宫妃取乐,终于被俘失国。前诗批判陈后主处于危急之际,依然醉生梦死; 后诗则借陈后主所制 “亡国曲”至今犹在演唱一事,讽谕当今,含蕴深婉。 此外《咏酒二首》,也与史事有关。如淡到饮酒,说古人是为了从中得到“闲放养天和”之益。可是“后人不识前贤意,破国亡家事甚多”了。由上可见:汪遵不仅“善为绝句诗”,而且几乎都是在吟咏史事,言少意丰,寓意深刻,在唐代诗坛上也独具特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