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小敛

分类:【传统文化】

小敛,指为死者穿好衣服。汉刘熙《释名?释丧制》: “衣尸曰敛,敛者,敛也。敛藏不复见也。”小敛之仪,于死之次日在室内进行。《礼记?檀弓上》: “子游曰: ‘饭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据《仪礼?士丧礼》、宋《文公家礼》,古代小敛之过程大致为:先将小敛衣衾备好。并行奠仪。设小敛床,铺好席褥。然后依次将作捆束用的绞带、覆尸之衾、受祭之服、亦衣等十九重衣按自下而上的顺序铺于床席之上,执事之人待奠仪完毕,将手盥洗洁净,在众人共助之下移尸于敛床,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将衣衾穿好,所有衣服均不结纽,而以衾裹之,再将绞带扎紧。小敛衣衾亦要求双层夹衣。《礼记?丧服大记》:“小敛,君大夫士皆用复衣复衾。”但敛衣不同于袭衣,袭衣要穿于身上,而敛衣只作包裹之用。故敛衣只须方正,除祭服而外,倒顺皆可。敛毕,再另以衾被覆盖。在整个小敛过程中,死者亲属特别是近亲,不论男女均须袒衣散发捶胸顿足大哭不绝。《礼记?丧大记》云: “卒敛,主人冯之踊,妇亦如之。”冯之踊,即凭尸顿足而嚎。小敛之时,若有前来吊丧者,若为君王,则为停敛受吊,余者则主人礼毕而出拜。大敛亦如此。《礼记?杂记上》云: “小敛大敛,启皆辩拜。”

古代丧葬礼仪之一。即为死者穿衣。据《释名?释丧制》说:“敛者殓也,敛藏不复见也。”即谓以衣衾加于死尸之上。小敛的时间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在死者家卧室门里。过程为:先陈小敛衣于房中,然后设小敛床,举行穿衣仪式。执事者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绞上铺衾。席、衾质地则根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死者的尊卑贵贱,都应穿上十九套新衣。然后用被子将尸体裹上,用绞带捆紧,再将布囊套在尸体上,最后盖上覆尸的被子。接着以酒食为死者祭奠,称小敛奠。死者大小敛时的敛衣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先秦礼制规定:士袭衣三称,大夫五称,诸侯七称,公九称。小敛,尊卑通用十九称。大敛,士三十称,大夫五十称,君百称。唐代规定品官小敛衣十九称,大敛衣三十称。明代规定:品官敛衣用朝服一袭,常服十袭,衾十番。庶人袭衣一称,深衣一。清规定:品官常服一袭,复衾一。殓衣,三品以上五称,五品以上三称,六品以下二称。士常衣一称,殓衣一,复衣一。庶人常服,殓衣、复衾各一。殓衣质材也因官品不同有不同规定。据《礼记?丧大记》记载:“君锦衾,大夫缟衾,士缁衾。”大小敛所用席子,也是“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苇席。”另外,复衾的颜色,在古代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如清代规定:一二品绛色,三四品缁色,五品青色,六品绀色,七品灰色。

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正式替死者穿着入棺寿衣的仪式。小敛的时间在死者死去的次日早晨,地点在寝室门里。届时,先于床上铺席,再在席上铺绞 (宽布条),绞上铺衾(被子)。席衾的质地,依据死者的身份高低来确定。然后给死者着装,无论死者地位高低都要准备十九套衣服 (不必都用)。穿好以后,用衾裹上,再用绞捆紧。这以后,再用布囊套在尸体上。布囊又叫 “冒”,分为上下两截。最后盖上覆尸的被子 (称做“夷衾”)。至此,小敛仪式便告结束。自举行着装仪程时起,主人与主妇都要将头饰卸掉,把头发盘束在头顶上,男子还要“袒” (露臂),并均须不停地顿脚号哭,以示哀痛至极。接着,以酒食为死者祭奠,称小敛奠。主人、主妇再次号哭,尽哀而止。是晚,彻夜燃灯火于庭院中。彻夜燃灯礼,至清代犹存。

丧仪之一。为尸体裹上衣衾。死之次日进行。备一小敛床,上铺绞、衾、衣。绞是用来束尸的宽布带,横铺者三,竖铺者一,横者周身足以相结,竖者上足以掩首、下足以掩足。绞须待大敛时始打结。衾是一条夹被,用以裹尸,但此时尚不掩盖死者面孔,因为孝子还想时见其面。衣服只是平铺在尸体上,不再穿上。按照古礼,小敛用衣尊卑俱为十九称(套)。宋时不讲求一律,唯据家力随宜而用。届时迁尸于小敛床上,即用上法装敛。敛时,主人、主妇要凭尸哭擗。敛毕,设祭。参见“大敛”。

古代丧礼之一。即给死者穿衣盖衾。时间是在死后的次日早晨。先沐浴尸体,再遮以冒 (布囊) ,不使人见其尸形,再用宽布条束裹尸体,穿衣有百称、五十称、三十称之分 (君百套,大夫五十套,士三十套) ,后世从简,一般为19套。穿好后,用衾覆盖,叫做 “夷衾” 。衾有用锦、用缟、用缁之别,根据死者身份确定。盖好衾,亲属举哀,尽哀而止,小敛礼成。参见《仪礼?士丧礼》及《礼记?丧大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