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少数民族民间游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少数民族民间游艺

分类:【地域文化】

除了节日以外,新疆少数民族还有许多欢庆的游艺活动,他们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丰富了民间生活。

每年冬季的第一场雪,会给人们带来许多遐想,也会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欢乐。新疆的维吾尔族为了庆贺初雪,第一场雪后,青年们要举行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们叫“喀尔勒克”。其方法是:在初雪之后的早晨,给你的朋友写信或是约条,信和纸条必须亲自交给你的朋友,也可以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目的要使他能很快发现。信或纸条放下之后,要巧妙地迅速离去。信或纸条的内容一般先要赞美第一场雪,也可以写成诗或谚语。当点明主题时常用这样的字句:“如果你富裕,可以用丰盛的宴席来请我们;如果你不宽余,也可用一点洋葱来表表你的心意。”下面要写上你和几个要好朋友的名字。收信人见到信或纸条后,马上要作出判断,准确无误地抓住那个写信的人,并可以往他脸上涂颜色。这样写信的人就要请客了,否则就由收信人请客。下面所署名的几个人,便是当然的陪客。这种游戏多在小伙子中间进行,不过姑娘们也不放弃参加这种游戏的机会。人们开展这种游戏,主要是大家聚集在一起,祝福来年有一个丰收的年景,借第一场雪来表达自己欢乐的心情。

斗鸡,是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游戏。看一场斗鸡往往和看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一样叫人惬意。新疆的南部、伊犁一带和吐鲁番等地,每到冬季,在小巷深处都有民间自办的斗鸡“比赛”。据说,吐鲁番和鄯善是新疆出斗鸡的地方。这里有一种鸡叫大骨鸡,是新疆的优良家禽品种,它头似蛇头,鸡冠极少,嘴如鹰嘴,锋利而粗大,骨骼粗壮,胸部宽厚有力,身高可达60―70厘米。羽毛黑里泛绿,平均体重在4公斤以上,走起路来威风凛凛。这种鸡天性好斗,而且还可以看家啄生人。

斗鸡大都是小孩子玩的游戏。斗鸡之前,双方都不把鸡拿出来“亮相”,而是包在怀里,等讲好条件,制定出“规章”之后,才把鸡拿出来斗。两只公鸡一相遇,双方对视片刻之后,认准对方,恶战随之而起。它们时而用翅膀猛打对方,时而腾空猛啄,进行“空战”,时而又冲过去狠叼对方的羽毛死死不放。斗鸡场上顿时尘土飞扬,羽毛纷纷落地。观众中有的激动地高呼起来,有的屏息静观,被精彩的斗鸡所吸引。据说,斗鸡很少有和局,它们只要一息尚存,哪怕血流如注,双眼皆瞎,也要奋战至死,决不会认输。

新疆除了有斗鸡之外,还有斗羊、斗狗的游戏,那更是惊心动魄、饶有风趣。

“打嘎嘎”是新疆许多少数民族青少年爱玩的一种游戏。维吾尔族称这种游戏为“瓦来”,“瓦来”和“嘎嘎”都是根据玩这种游戏时发出的声音而取的名字。

这种游戏二人或四五人都可以玩,玩法是把“嘎嘎”放在两块砖或石头中间,四周划上直径一米的圆圈,嘎嘎长20多厘米,粗3厘米左右,两头削尖,然后用50―60厘米的粗木棒挑起来,狠命地往远处打去。开始时,每人轮流打一次,打得最远的为赢家,打得最近的为输者,赢者把嘎嘎打出去后,把木棒放在两块砖或石头中间,输方则在嘎嘎落地的地方,拣起嘎嘎朝圆圈内的木棒击去,若击中木棒,则算平局,重新开始。若击不中木棒,赢者则要在刚才嘎嘎落地的地方,敲嘎嘎的头,让嘎嘎蹦起来,将嘎嘎狠命向圈外打去,这样连打三次,输者要从嘎嘎第三次落地的地方,拣起嘎嘎一口气跑到圆圈内,嘴里要不断喊“瓦来”,如果途中换气,则要在换气的地方重新再把嘎嘎打一木棒,输者再喊着“瓦来”,直到一口气跑到圆圈为止。这一局算结束。不过赢者在打嘎嘎时,若被输者在空中用帽子或手接住嘎嘎,则被认为输了,该换人重新开始。有的地方还以争夺战的形式,以木棒长为1尺,累计尺数的多少决定输赢。

这种游戏多在秋冬季玩,可以锻炼青少年的敏捷力和增加活动量,有利身心健康。

关于“达瓦孜”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古时,有一种在空中活跃的妖怪,经常呼风唤雨,残害百姓。后来有一位青年,为了消灭妖怪,他在地面上竖起一根30多米高的长竿,并用一根60多米长的大绳连结竿顶,他赤脚沿着大绳走到竿顶,与妖怪展开搏斗,将妖怪杀死,为民除了害,因而受到群众的爱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开展了“达瓦孜”这项体育活动。这个故事并不一定真实,却反映了维吾尔族人的一种美好愿望。

据说新疆表演这种项目的人主要在南疆,最出名的叫司迪克?阿西姆,如今他已是银须拂胸的老人。这种传统的体育活动仍在农村中流行,据史料记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如今这种独树一帜的表演,仍焕发着青春的光彩。

哈萨克族是一个热爱马的民族,在长期的牧区生活中,形成了许多与马相关连的有趣习俗。他们除进行赛马、叼羊、姑娘追等游戏外,还开展在马背上摔跤的活动,这不仅是一场精彩、激烈的角逐,而且也是蛮有风趣的表演。

每逢节假日或是喜事,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便在宽阔平坦的草原上摆开阵式,许多剽悍骁勇的骑手聚集在一起。比赛是以打擂台的方式进行,本领强的先跳出来,寻找对手。有的“雄鹰”在马背上犹如在平地上灵活自如,连胜数人以至十几人也不被对手摔下马。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棋逢对手”难分胜负。比赛开始时,允许从不同角度出场,有时乘对方不备,迅速冲上前去搂住后腰,将对方抱离马鞍,摔倒在地上。但经验丰富的赛手,警惕性极高,敏捷地转过身来,双脚紧紧地勾住马肚子上的缰带,顺着惯性将对方摔倒在地。选手们在比赛时不仅自身的素质要好,而且选择坐骑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场精彩的比赛,选手们个个汗流浃背,而那骏马也都象被雨淋过似的。

马背上的摔跤,不仅显示他们娴熟的骑马本领,而且还展示他们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来源和技巧,与他们长期从事牧业生产有关。有的选手为了在比赛时取得好成绩,从小抱羊羔、牛犊进行锻炼。据说,有的牧民抱起一二百公斤的小牛都不在话下,可以想象,他们在马背上摔跤时将会何等威风。

叼羊是哈萨克族在马背上进行的激烈的体育运动。每逢草原上遇到了喜事,剽悍骁勇的哈萨克牧民便聚集在一起举行叼羊活动。

哈萨克牧民把叼羊看成是一种祈求幸福的仪式。叼羊的人把羊丢在谁家门口,那么谁家就得到了幸福,这家人要把那只山羊煮熟,请大家来吃,谁能吃到那只山羊的肉,就被认为交了好运,得到了幸福,并可以避免灾难。所以在牧区举行叼羊时,围观的人很多。

参加叼羊的人数不受限制,少则可以十几人,多则可上百人,但分为两方,一方要叼,一方则不让叼,这样就形成了激烈的争夺战。

选用的羊必须是2岁的白色山羊,牧民叫“拉合”,事先要宰好,去头和蹄,并要把颈部的食道口扎紧。有时也可用白山羊皮来代替。叼羊的地点,一般都在“阿吾勒”(牧民村落)不远的一块平坦地方,把山羊放在双方争夺的中点,当年长的主持人一声令下,骑手们便像离弦的箭似地一个个冲向山羊,展开激烈地争夺。如果谁把山羊能丢在阿吾勒的任何一家毡房的门口,那这场叼羊赛就宣告结束。这个人则被人们公认为英雄或“带来幸福的人”,所以比赛常常是“白热化”,如果遇到强手多,人数少,一二小时就可以结束;如果参加人数多,很难一下子决定胜负,有时要叼到太阳落山,骑手们要换好几匹马。

“克孜库娃”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在马背上的一种游戏,汉族人称做“姑娘追”。

关于“姑娘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据说很早以前,有两个头人的儿女结婚,男方为了显示自己,挑了一匹最好的马,准备去迎亲。女方知道后,也选择了一匹最出色的马叫女儿骑;并规定在迎亲的那天,叫新郎追赶,若追得上即成亲,否则另选吉日来娶。迎亲那天,新郎刚一到,新娘就策马向相反的方向奔去,小伙子扬鞭拼命追赶,直到追上姑娘并拦马站在姑娘的马前。这时姑娘又提出叫小伙子在前面跑,自己在后面追。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把“追姑娘”演成现在的“姑娘追”。“姑娘追”是哈萨克族人马背上的游戏,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理想场所。

这种游戏可以持续几个小时,小伙子可以轮流邀请姑娘们参加游戏,直到大家玩高兴为止。“姑娘追”多在夏季举行,在牧区遇到喜庆的节日或是喜事,牧民们常举行这种风趣的活动。

哈萨克的“姑娘追”是男的骑马在前面跑,女的骑马在后面追,但柯尔克孜的“追姑娘”游戏是女的骑马在前面跑,男的骑马在后面追。柯尔克孜牧民说,这种游戏是看小伙子是否有本事,是否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同时,这也是柯尔克孜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或求婚的一种最佳机会和方式。

参加的选手,无论是女的或是男的都代表一个部落,或代表一个“阿依勒”(村落),每个部落要把最好的马挑出来让自己的选手骑上,为自己的部落和“阿依勒”争光。比赛开始前,姑娘有权选择自己的对手,如果姑娘特别讨厌的小伙出来和自己比赛,那么姑娘可以弃权,等到姑娘遇到称心的对手时再参加。有时,有的姑娘凭着自己的马好,骑马技术娴熟,看到对方人马都不行,为了奚落对方,并有取胜的把握,也有愿意选这样的对手和自己比赛。

比赛开始时,男女选好对手后,向指定的地点并辔慢行。一路上,小伙子可以任意向姑娘逗趣,说俏皮话,或者表白爱慕之情,甚至可以求婚。有的姑娘如果真正喜欢小伙子,也有答应婚事的,但大多数姑娘并不表态,而是对小伙子表明,如果追上她,婚事可以商量,如果追不上只好靠边站,所以这种游戏对小伙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追上姑娘,可以当众搂一下姑娘,或抚摸一下,或扯住姑娘的衣角,表示自己是男子汉并取得了胜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