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少数民族的住房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少数民族的住房

分类:【地域文化】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样式繁多,不过总的来说可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牧区的房屋,另一种是农区的房屋。牧区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木头房,这主要是和他们的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这种房屋便于搬迁,拆装方便,很适于牧区的特点。

农区和城市的少数民族住房比较讲究,如维吾尔的住房多长方形、开天窗,屋顶平坦,可以晾晒瓜果和粮食。室内砌土炕,墙上开壁龛,放置食物和用具。墙上喜挂壁毡,地上铺地毯或花毡。冬天以火墙或火炉取暖。维吾尔人喜欢自己有个院落,住房前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内喜栽花木、果树和葡萄,打扫得十分整洁。

新疆锡伯族的住房,既有游牧民族的特点,也有农区的特色,他们有帐篷、草房、马架子、正房等。帐篷和草房现在已不存在了,现在的锡伯人多住正房,这种房顶大都有一个“气眼”。住宅一般是三间,东边称东屋,西边称西屋,中间为外屋。东西两屋住人,外屋做饭。院子内的东西侧有圆形或方形的小仓库,储备粮食等物品。

达翰尔族的住房大都喜欢建筑在依山临水的地方,过去多住大马架和草房,现在大多住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的房子,屋门一律朝东开,屋里南、北、西三铺火炕连在一起,组成了“蔓子炕”。三面炕墙又都多用光滑油漆的木板镶嵌。房子安有正窗和西窗,天棚和墙壁大都表糊和粉刷,墙上还装饰有剪纸和种种图案,有的还把美丽的雉羽和带花纹的皮毛贴在墙上作为点缀。

塔吉克族虽然住在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上,但他们的房屋都比较矮小,入内必须躬身,大都建筑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其建筑材料多用石块和草皮,屋顶用树枝、麦草再压上泥,墙厚而坚。房子四周均有围墙,围墙内有一间比较大的房子称“赛然衣”,另外还有畜棚和库房。“赛然衣”内部分上下左右,上处是做饭和放炊具的地方,下处放置其它用具,左右是住房。

草原上的“白宫”:在新疆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缀满了白色蘑菇似的毡房,由于毡房是由白色毡子做成的,里面又布置得十分讲究,所以人们称之为“白宫”。

新疆哈萨克的毡房历史比较悠久。嫁给哈萨克祖先乌孙王细君公主在《黄鹤》歌中唱到:“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这首诗中就描写了民毡房。看来,哈萨克的毡房最少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房高一般在3米左右,占地面积约有20―30平方米,四周是环形的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外围的墙篱是用芨芨草编的;横竖交错成菱形的转墙也是用细红柳木做的;连接的材料是牛皮绳和牛筋;门框和门用松木制作。除此以外,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整个毡房不用一枚钉子。牧区的哈萨克一年要搬十几次家,除冬季外,一年三季都要住这种毡房。这种毡房不仅具有便于携带、坚固和轻便等优点,而且,拆卸和安装也很容易,一般两个多小时即可“盖”起来,所以很受牧民的欢迎。

整个毡房看起来用的东西不多,但建造一个毡房得花很大力气。因为所有的建材全部是用手工加工而成的。就拿作为墙篱的芨芨草来说,都要长短、粗细一致,每根都绕有红、黄、绿、白、黑等色毛线,并要排成美丽、和谐的图案。一座毡房几乎要用上千根芨芨草,这是要花很大功夫的。

房的大小是根据房墙的多少来定的。一般的毡房多用六块毡墙,每块毡墙宽约2―3米,高约1.7―2米;如果人口多,经济条件好,可造8―10块房墙的毡房。普通的毡房造价,现在达四五千元。

毡房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不仅使毡房轻便耐用,而且富有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扎围墙用的彩色主带,宽约20―40厘米,全部是用五颜六色的毛线织成的,花纹美丽大方。这种彩带主要用于捆房墙和房杆的接头处,不仅起到使毡房牢固的作用,而且使毡房显得“富丽堂皇”。房门制作的也很讲究,并雕有花纹和绘有图案,吊在门上的毡子也用彩色的绒线,绣出各种鲜艳夺目的图案,显得大方又富有艺术感染力。也许有的毡房在外表看,不怎么起眼,但在内部却布置的大方、合理、井井有条,试想在一个只有30多平方米的毡房内,既要有“客厅”“卧室”,又要有“伙房”和“库房”,要安排得好是不容易的。毡房的门一般朝东开。毡房的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有时三代人要住在一个毡房里,他们也会安排得很好。进门左上方是儿子和儿媳的床位,床前挂有缎幔;正中上方摆被、褥、衣、箱等物;右上方是主人的床位,有的还设有特制的床,一般不允许晚辈在上面坐卧;正中的衣物箱子前,铺有华丽毡子和地毯,是客人坐的席位;右下方摆有食品和炊具;左下方放置牲畜用具和猎具;正中央的天窗下放铁皮炉。毡房的四周几乎都摆满了东西,中间还留有很大的空间,一般来十几位客人也不显得拥挤,有时还在毡房里举行赛歌会、音乐会和舞会,可想而知,这草原上的“白宫”容量有多大!

哈萨克族的木屋:新疆阿勒泰、伊犁、博尔塔拉等地的哈萨克草原上,经常可以在风景秀丽的林区见到一幢幢的木屋。木屋是哈萨克族传统的住房之一,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资源建造各种精巧别致的房屋。木屋的大小不等,有单间、套间和并排多间的,屋顶有“人”字形、倾斜式和平顶的,从屋顶到墙壁全部用木头建造,四壁的墙和屋顶都用木头错落有致地相互咬住,使其结实牢靠。地面的地板也是相互嵌镶在一起,整个木屋不用一枚钉子。讲究的木屋,在屋前的圆柱和木廊的围栏上,还雕有花纹和图案。木屋的木材涂的油漆,全是木质本色。牧区除了把木屋用来作住屋外,还用来作配种站、学校、商店、饭馆等。有的木屋外表不怎么起眼,但是里面却布置得十分讲究,房内四周的墙围挂深色的绸缎,上面刺有鲜艳的哈萨克族图案,地上铺花盘栽绒的毡子,五颜六色的被褥和木箱整齐地摞在木屋中央,毛料衣物、花色多样的裙子和头巾,将高高地挂在木屋两侧,有的木屋还挂着狼、狐狸的兽皮和猎枪,显示主人的狩猎本领。

木屋的屋顶铺有厚厚的草坪,墙内外抹有泥巴,所以这种木屋不畏风,不惧雨,冬暖夏凉,且可防震。一幢木屋可以用半个世纪以上,所以受到牧民的青睐。

新疆少数民族的炉子:在冬季长达近半年的新疆,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炉子,它成为人们取暖、做饭不可缺少的伴侣。

新疆最大的炉子要数毛炉,直径1米多,高有2米以上的圆形黑铁皮包裹的土炉。据说,这种毛炉是从前苏联传入的,它多嵌镶在里外屋墙壁的中间,炉门在外屋,这样使里屋既可以取暖,又可避免灰尘,保持卫生。这种炉子膛内很大,既可以烧煤也可用柴禾,烧一次可以保持一天一夜的室内温度。这种炉子多在伊犁、乌鲁木齐、塔城、阿勒泰等地冬季使用。最小的取暖炉子是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冬季使用的只有50多厘米宽的土制炉,以木炭做燃料,只供取暖用。这种炉子呈方形炉膛用碱土抹匀,炉中有一个小窝,供通风之用。炉子上面可以盖木板,烘烤被褥,晚上还可以烤脚取暖。另外还有一种叫“乌茄克”的土炉,无烟筒,炉口呈马蹄形,壁用碱土抹光,以柴禾、干草做燃料,做完饭后还可以在炉膛内烤馕。“乌茄克”的大小不一,式样也略有差别,它有的在露天,也有在屋里的,冬季南疆的维吾尔族群众大都用它。新疆简单的炉子,是牧区哈萨克牧民用三根铁棍做支架支起的炉子,把水壶或锅吊在支架一端的铁环上,下面用木柴燃烧。这种炉子撤也容易,支起来也方便,随时可以移动,适应牧区流动生活的特点。目前在阿勒泰、哈密等地的牧区,在夏季仍用这种炉子烧水、做饭。

新疆最复杂的取暖设备要算火墙,火墙是用土炉子或铁皮炉子,通过火墙的洞口,使火墙保持温度,供人们取暖,既卫生,又省燃料,天山南北普遍采用。火墙工艺较复杂,盘火墙是件技术性较强的活。火墙高一般在1.8米―2米,宽2米―2.5米,可分为三洞、五洞、七洞(指烟道)不等,并有乱冒花、上下窜、平走等形式,一般座落在里外层的墙壁里,大都在外屋烧火做饭,里屋取暖。

随着生产发展,技术进步,新疆炉子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既有用铁皮砸成的,也有生铁铸造的;有圆形,也有方形;有专供烧煤的,也有专供烧柴的。另外还有带烤箱的,带土暖气的,这些形式多样的炉子,成了新疆各族人民度过严寒的冬季和一日三餐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