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东梆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山东梆子分类:【地域文化】 又名“高调梆子”、“高调”。戏曲剧种。为别于平调而得名。约在清初,山陕梆子传入山东,受当地方言影响,唱腔有所变化,逐渐形成具有粗犷豪放风格的本地梆子。其中以菏泽(旧曹州府治)为中心的,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汶上梆子”。它的活动范围遍及菏泽、济宁地区,以及泰安、聊城、临沂地区的许多城镇农村。近百年来,不少职业班社经常到河南、河北、苏北、皖北等地流动演出。它和莱芜梆子、平调、沙河调,豫东调、祥符调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血缘关系。传统剧目有600余个,绝大多数是历史故事剧,另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经过整理加工的剧目有《两狼山》、《玉虎坠》、《七错》、《挂门牌》和根据蒲松龄同名俚曲改编的《墙头记》等,编演的现代戏有《前沿人家》、《三回船》等。山东梆子唱腔高亢激昂,常用的板式有慢板、流水、二八板、一鼓二锣、飞板、起板、栽板、二犯、金勾挂、一串铃、倒反拨等。伴奏用的曲牌有180余种。过去全用“大本腔”(真声)演唱,旦角尾音翻高,后来逐渐变化,多用“二本腔”(假声)演唱。早期用的乐器是大弦、二弦、三弦。后来改以板胡、二胡为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