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水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山水画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画画科之一。指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之绘画。初为人物画之背景,魏晋南北朝,逐渐发展,至隋唐,始独立。五代、北宋趋于成熟。五代后梁荆浩之山水画,“搜妙创真”,笔墨并重。米芾评其画“云中山顶,四面峻厚”。此类大气磅礴之山水创作,是通过“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法而获得。故宋人称其画为“全景山水”。荆诰还著有山水画论《笔法记》(一作《山水受笔法》)、《画山水录》),影响甚大。宋初承五代荆浩、关仝之后,又有董源、李成、范宽三大家崛起。三家之下,继之者,派别之分演既多,画家亦彬彬辈出。元代黄、王、倪、吴四家山水画大兴,明代吴门派山水画占优势,清代山水以“四王”为最有影响。山水画为国画之一大画科,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以自然风光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是中国画中三大画科之一。它又分为山水与屋木(又称界画)两个支科。按画法风格不同又可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没骨山水等。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可上溯至战国时期,独立的山水画种则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日臻成熟。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大兴,达到了一个高峰,自此山水画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呈新貌。中国山水画注重创造形神一致情景交融的意境,不但表现了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它的笔墨技法较一般的人物、花鸟画更丰富多变,曾对后二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大画科,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在艺术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布局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咫尺千里”的效果。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者称“青绿山水”,其中着色浓重而少皴笔者为“大青绿”,青绿中加泥金钩线,或以泥金笺纸作青绿者,称“金碧山水”;在水墨的基础上浅施以赭石为主之彩色者,称“浅绛山水”,亦称“吴装山水”;纯用水墨者称“水墨山水”;以彩色堆染而不加墨色者,称“没骨山水”。早期山水多作为人物画之背景;隋唐始独立,隋展子虔《游春图》为现存最早之山水画杰作,唐出现了李思训、王维等杰出山水画家;五代两宋名家灿若繁星,山水画遂成大科;元代渐趋写意,明清续有发展。近现代画家中,黄宾虹、高剑父、张大千、陈少梅、潘天寿、李可染、傅抱石等,都对山水画的继承和发展卓有贡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