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07 五刑

❶中国古代5种刑罚的总称。最早见于《尚书·舜典》:“流宥五刑”。“五刑有服,五服三就。”又《大禹谟》载:“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传五刑源于苗人五虐之刑,《吕刑》中载苗人的五刑是“劓、刵、椓、黥。”夏改 “刵”为 “膑”。五刑的具体名称,见于《尚书·吕刑》的为: 墨、劓、剕、宫、大辟; 见于《周礼·秋官·司刑》的为:墨、劓、宫、刖、杀。奴隶制刑罚以肉刑为主要特征。商、周两代的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秦有黥、劓、斩左右趾、宫、鬼、 白粲、城旦、司寇等刑,而无五刑之名。西汉文景时,废除墨、劓、剕三种肉刑,以笞、杖代之,为封建社会五刑奠基,亦无五刑之名。魏定律令,将死刑、髡刑、完刑、作刑、赎刑、罚金、杂抵罪七种以为律首。北齐杖、鞭、耐、流、死为五刑。北周改耐刑为徒刑。隋去鞭而加笞,始定封建制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度。新的五刑制度直至明、清沿用不改。但自宋以后,实施时多已溢出五刑之外。如宋、元、明、清承袭五代有凌迟之刑。
❷指中国古代各种法规、法制。《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五刑纠万民。”此五刑为:野刑,指调整农事关系的法规;军刑,指军事法规;乡刑,指关于乡党自治的地方法规;官刑,指有关吏治的法规;国刑,是调节礼仪规范的典章。
❸中国古代指甲兵、斧钺、刀锯、钻笮 (凿)、鞭扑 (《国语·鲁语》)。

五刑

5种刑罚。商周时的墨、劓、剕、宫、大辟,及唐以后的笞、杖、徒、流、死。《尚书·吕刑》: “两造具备,师听5辞,5辞简孚,正于5刑。……5刑之疑有赦……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600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 吴闿生曰: “谓其罪疑于可赦,故拟罚锾之数,而更阅实其罪。罪当则仍刑之,疑则罚而赦之也。”《旧唐书·刑法志》: “有笞、杖、徒、流、死,为5刑。笞刑5条,自笞10至50; 杖刑5条,自杖60至杖100;徒刑5条,自徒1年,递加半年,至3年; 流刑3条,自流2000里,递加500里,至3000里; 死刑2条,绞、斩。”

五刑

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总称。《尚书·舜典》之“流宥五刑”,“五刑有服”的记载可谓五刑的起源。《周礼·秋官·司刑》说司刑之职,“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周穆王时吕侯制《吕刑》,定五刑为: 墨、劓、剕、宫、大辟。秦汉时期,刑制繁杂,是以肉刑为主体的五刑向徒刑、流刑为基础的五刑过渡期。北魏重新确定新的五刑制,以死、流、徒、鞭、杖为其五刑。隋代去鞭刑,加入笞杖,正式确定了以笞、杖、徒、流、死五刑为内容的刑罚体系。这一五刑体制一直沿用到明、清,直至清末宣统二年 (1910年) 颁布 《大清新刑律》,定刑名为: 主刑,分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五种; 从刑,分褫夺公权与没收两种。

五刑

❶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总称。源出于《尚书·舜典》“流宥五刑”、“五刑有服”。取意“五行相生”,故历代刑名多以“五”为尚。夏、商、周三代的五刑为墨(亦称黥刑、刺额注墨)、劓(割鼻子)、剕(亦称刖刑)、宫(亦称腐刑,后又称下蚕室,即女子幽闭、男子去势)、大辟(死刑的统称)。隋《开皇律》规定的五刑为死、流、徒、杖、笞。唐则为笞、杖、徒、流、死。宋、元、明、清皆因唐制,清末改为主刑、从刑。以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为主刑,以褫夺公权和没收为从刑。
❷传统上对犯罪的五种处罚方法,即《国语·鲁语》所载:“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凿);薄刑用鞭扑。”
❸奴隶社会的法律规范。传说夏刑三千条为墨劓各千刖三百,宫五百,大辟二百。又《周礼·秋宫·大司寇》“以五刑纠万民。”即关于农事的野刑;关于军事的军刑;关于乡党自治的乡刑;关于官吏的官刑;关于典礼的国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