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岳飞精忠报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岳飞精忠报国分类:【传统文化】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喜读兵书,娴熟武艺。北宋末投身行伍,参加抗金战争,作战勇敢,任承信郎、秉义郎(均为下级武官)。南宋建立,统治者避地东南,岳飞不顾身份低微,上书高宗反对南迁,因而触怒了朝廷投降派,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被革职。旋投奔汴京留守宗泽,任留守司统制,保卫开封。泽死,杜充接任其职。金声言南侵,杜充南逃,岳飞被迫随军南下。建炎三年(1129),金兀术?渡江进扰,宋高宗逃往定海,岳飞带兵入茅山(今江苏金坛西)、广德(今属安徽)、宜兴(今属江苏)坚持抵抗。次年,金兵屡屡受挫,放弃南进计划,由杭州北撤。岳飞以其所领的岳家军以逸待劳,在宜兴四败金兵,收复了建康(今江苏南京)。岳飞被任为通泰州镇抚使,挺进淮南,试图收复失地。因得不到朝廷支持而作罢,返回江南。绍兴四年(1134),击溃金傀儡伪齐政权主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州。取得了南宋抗金战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岳飞升为清远军节度使。进封武昌郡开国侯。与活跃在太行山的抗金义军联络,多次上书反对高宗及宰相秦桧与金议和,提出北伐要求。十年,金撕毁和约分四路大举向南宋进攻,岳飞军进入河南中部,收复陈州、郑州等地。在郾城(今属河南)大败金兵“铁浮图”、“拐子马”两支精锐骑兵,取得郾城、颖昌(今河南许昌)大捷,重创金军主力。使金兵闻风丧胆,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又在汴京四十五里之外的朱仙镇大败金兵,岳飞再次上书建议乘胜兴师北伐。但高宗、秦桧急于求和,一天内发出十二道诏令要岳飞班师回朝。岳飞只得“忍令十年之力废于一旦”被迫撤退。金人重占郑州、颖昌等地。金兀术向宋提出“必杀飞,始可和”作为条件。秦桧遂指使右谏议大夫万俟 罗织谋反罪名将岳飞下狱。绍兴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一同被杀害,年仅39岁。孝宗时昭雪其冤狱,在鄂州造“忠烈庙”以示纪念。恢复岳飞抗金名将的名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