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崇儒重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崇儒重教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的文教政策。其表现如下:一是尊孔。唐高祖于武德二年(619)下诏兴仕崇儒,令有司在国子监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唐太宗贞观四年(632)下诏各州县学皆立孔子庙,从此官学祭孔沿袭成习。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把孔子捧上王位。二是提高儒士的地位。唐太宗即位后创设弘文馆,选拔天下著名儒家学者以本官兼学士,同他们讲论经文,商讨政事。贞观十三年(639)又设崇贤馆,招集儒生研究经术。唐玄宗时在秦坑儒的地方为遭难的几百儒生立祠宇,以示重儒。三是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唐高祖、唐太宗屡次幸国子学,亲临释奠,以示重教。唐太宗自称“尤重儒学”,到国子学观释典,宰相以下的百官及六军军将都去听讲。四是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等撰定《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定为全国各级各类官学的统一教材,科举考试以此为准。唐文宗开成二年(873)刻石经以明天下,名为“开成石经”,使经学终归于统一。自此以后,科举和学校均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儒家思想控制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由于唐代诸帝“颇好儒臣”、“锐意经术”,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唐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唐代的文教政策被以后历代所继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