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渝之舞的特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渝之舞的特征分类:【地域文化】 巴渝之舞是巴人舞蹈已有史料证明。虽然其特征缺乏直接资料说明,但巴渝之舞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极大,流传时间较长,仍能从中了解到巴渝之舞的一些重要特征。晋人郭璞对巴渝之舞作的注释说:“巴西阆中有渝水,僚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汉高募取以平三秦,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也。”《后汉书》也有类似的记载:“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伪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可见,汉代中原地区的巴渝舞就是巴人舞蹈的加工,它与古巴蜀的舞蹈极为相似。由此可以推测到巴人舞蹈的许多特征。 首先,巴渝之舞最初是巴人在战场上跳的舞蹈。可能巴人用舞蹈形式指挥战争,统一军队的行动。因而舞蹈动作应整齐,多为战斗动作。所以,关于巴渝舞的记载总是和巴人的劲勇强悍相联系,与战争有关。不但“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记载是与战争有关,而且在《隋书?音乐志》中也记载说:“汉高祖自汉中归,巴渝之兵执仗而舞。”显然也是和军队有密切关系。虽然到了汉代,汉高祖命乐人学习巴渝之舞,使之成为宫廷乐舞,也没有改变舞蹈的尚武特征。所以,魏朝将“巴渝舞”改名为“昭武舞”,晋代又改名为“宣武舞”。名称上仍然保留了尚武的特征。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舞蹈的尚武特征。 其次,巴渝之舞是以铜鼓伴奏的集体舞。既然巴渝舞是征战之中的舞蹈,就不会是一个人跳的单人舞,而应当是一种集体舞。“巴渝之兵执仗而舞,”也表明是集体舞。《汉书》在引用丞相孔光、司空何武的奏疏中,有“巴渝鼓员,三十六人”的语句,更当说明是一种集体舞。奏疏称之为鼓员,也就说明伴奏是铜鼓。这完全符合巴人的习俗。《蜀中广记》引用陈羽的诗《城下闻夷歌》说:“犍为城下?柯路,空冢滩西贾客舟,此夜可怜江上月,夷歌铜鼓不胜愁。”《环宇记》也记载巴人习俗说:“渝州风俗:乡村有僚户……不解丝竹,惟坎铜鼓。”由此可见,铜鼓是巴人民间常用乐器,以此作舞蹈伴奏则完全可能。从云南出土的开化铜鼓上,铸有羽人舞图。从图中可以看到,舞蹈为四人一列,共有四列。铸于铜鼓之上,说明铜鼓可能是舞蹈的伴奏乐器。舞蹈者皆手执兵器,当为尚武的舞蹈。可见,这种舞蹈与巴渝之舞的特征是一致的。由此推测,巴渝之舞应是铜鼓伴奏的尚武的集体舞。 最后,巴渝之舞是一种有伴唱的舞蹈。在“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记载已说明,巴渝舞是有伴唱的。而且巴人喜唱的“下里巴人”也是一人领唱,众人相和的形式。司马相如在其《子虚赋》中也说:“千人倡,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山谷为之荡波。”这种声势浩荡的伴唱,加之战斗场面的集体舞蹈,正形成了一个极其和谐的整体。而且晋代的歌词中,有“乱曰”一段,这当是最后的大合唱。也反映了舞蹈的伴唱形式。就是到了今天,川戏中还有一人演唱,众人帮腔的形式,可能与巴渝舞的伴唱形式有密切关系。 开化铜鼓上的羽人执干戚舞文饰 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