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蜀农居的文化意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蜀农居的文化意义分类:【地域文化】 农居是不同于宫廷建筑、寺庙建筑的日常生活建筑,它既不像宫廷建筑那样,要显示统治者的威严,具有皇家独特的标志,又不像寺庙建筑,具有宗教的神秘色彩。民居更注重日常生活的适用性,因而更明显受到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 从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可以看到巴蜀民居有两种建筑形式,其一是庄园式的建筑,有前院、后院,客厅、塔式建筑,布局巧妙,规模较大。其二是排列式的建筑,只是在排列上分成若干间房间。这种建筑规模小,所占的范围也小。前者一般是富豪人家的住宅,这种家庭经济富裕,有足够的能力修建大型住宅。在封建社会中,由于严格的等级制度的限制,不能模仿宫廷式建筑,却能够修建多功能区域的建筑。从现代的地主庄园看,例如大邑县安仁镇的地主庄园,就与汉代画像砖的庄园式建筑布局相似。这说明,几千年来巴蜀地区的庄园式建筑并无重大变化。后者一般是平民百姓住房。最初建筑都是一字形横排,直到扩建住房时,才形成厂字形或三合院式的建筑布局。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就这种情况看,在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中,住房建筑的变化也是比较小的。 一般民居的稳定性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民居一般没有等级的标志性建筑,家庭的富裕是从建筑的规模体现出来,而不是从房屋的走向,房屋的立柱、屋檐式样等体现。因此,民居的建筑方式都带有相似性。民居建筑较多的考虑其实用性,按照当地的文化传统分配房屋的使用,也就要考虑到使用中的方便。当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没有明显改变时,这些因素作用下的民居建筑就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其次,民居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绝大多数民居的建造都受到建房材料的限制,就地取材,力求减少建房开支。除少数庄园式建筑因家庭的富裕而采用外地建房材料,大部分的材料都是当地资源。采用外地材料的目的,属于炫耀性消费,不具有更多的实用意义。巴蜀地区因地形复杂,所以建房材料在不同的地区中,也有明显的差别。如山区建筑中,石墙、土墙较多,平原地区则竹笆泥墙、土墙较多。 第三,民居的建筑形式和当地的气候特点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讲,巴蜀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所以建筑的保温性质被忽视,房屋比较开敞,以保证空气的流通。而盆周山区气温较低,春秋两季风大,所以房屋建筑都注意保暖、防风。这就形成了巴蜀地区不同地形上房屋建筑式样的差异。 第四,社会政治状况的差别也导致了民居分布形式的不同。巴蜀地区川西平原社会比较稳定,战乱相对较少,因而散居形式比较普遍。川西高原是多民族的杂居地区,民族之间、部落之间的冲突相对比较频繁。这些地区聚居形式普遍,建筑的形式往往带有防御的特征。 最后,房屋建筑还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有关。地震高发区的房屋注重结构的牢固性,水灾较多的地区则注重地形的选择。 上述这些因素对民居建筑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影响。在诸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某个区域范围内的居住方式和房屋的建造方式。巴蜀地区在这两个方面都带有自身的明显特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