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布依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布依戏

分类:【传统文化】

流行于贵州兴义等地区的布依族戏曲剧种。又称布依彩调、板凳戏。清咸丰以前在布依弹唱“八音”基础上,吸收广西北路壮西音乐发展而成。主要传统剧目有《下河东》、《五虎平西》、《邱仁卖嫂》、《玉堂春》等。在发展过程中还吸收和融合了汉族戏曲的成分,演出时甚或兼用汉语道白。主要腔调有正调、反调、扮官调等,旋律质朴清新。伴奏主要采用布依族乐器,如特制的尖子胡琴、朴子胡琴、木叶、笛子、短箫等,兼用大锣、大钹、木鱼、鼓、铜鼓等。

布依族民间戏曲。形成于清同治年间。分地戏和花灯剧两种。地戏因不搭戏台在平地表演,故名。主要流行于黔南。演出时穿布依族服饰,用布依语和汉语演唱,以唢呐等器乐伴奏,剧目多取材于布依族和汉族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有《六月六》等传统剧目。花灯剧盛行于布依族地区,是融合当地汉族花灯剧和广西采调而成,用汉语演唱,载歌载舞,诙谐生动。传统剧目有《蒋三下南京》、《王三打鸟》等。

布依族民间戏曲。形成于清同治年间。分地戏和花灯剧两种。地戏,因不搭戏台在平地上演出,故名。主要流行于贵州南部。演出时穿着民族服饰用布依语和汉语演唱,以唢呐等器乐伴奏,多取材于布依族和汉族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有《六月六》等传统剧目。盛行于布依族地区的花灯剧,是融合当地汉族花灯剧和广西采调而成,传统剧目有《蒋三下南京》、《王三打鸟》等。用汉语演唱,用器乐吹奏《过街调》等,载歌载舞,诙谐生动,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

布依戏是布依板凳戏、布依彩调、布依剧的统称,流行于贵州册亨、望谟、贞丰、安龙、兴义等布依族居住地区。它们作为民族民间戏剧形式,扎根在布依山乡的土壤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布依山乡几乎每个村寨都有戏班子,戏班里的琴师、演员都是本寨能歌善演的农民,戏班子一代一代往下传。布依戏的演出已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据研究,布依戏最初是由与黔西南接壤的广西壮族地区传入的,是壮剧在流行地域上自然扩展的结果。但传入后,布依族人民又在本民族歌舞、说唱形式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唱腔、表演方法上都形成了独特风格,使布依戏成为布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布依戏剧目一类取自汉族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如《包公案》、《玉堂春》等,一般被称为正戏;一类取自布依族民间故事或现实生活,如《罗细杏》、《人财两空》、《红康金》等,被称为杂戏。演出时,人物出场的引子、定场诗、自报家门用汉语,抒情演唱、对话道白等用布依语。角色有生、旦、净、丑之分。并有“文摇扇、武挥刀”之艺谚。唱腔有正调、喊板、大王调、反皇调、八仙调等。伴奏以八音乐队为基础,其中牛骨胡、葫芦琴、箫筒、包包锣最具特色。在演出表现本民族生活的剧目时,唱词多依据布依民歌改造而成,身着本民族服饰,表演动作来自布依族舞蹈,如扇子舞、秧歌步的基本动作,这几方面的有机融合,使简朴的布依戏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布依族民间戏剧之一。亦称“布依土戏”,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交界的册亨、兴义、安龙等县(市),据说是在广西壮戏的影响下产生的,但与壮戏有明显的差别。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反映布依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风俗习惯和男女爱情等,演员穿布依族服装,用布依语演唱。主要剧目有《罗细杏》、《金竹情》、《红康金》、《祝你成功》、《四接亲》、 《借亲记》、 《穷姑爷》、 《人财两空》、《三月三》、《六月六》等,其中《罗细杏》曾获1984年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奖。另一种是根据汉族故事或说唱改编的,服装和道具也和汉族戏剧基本相同,用汉语道白,布依语演唱,主要剧目有《红灯记》、《蟒蛇记》、《百合记》、《朱砂记》、《鹦哥记》、《摇钱记》、《玉堂春》、《秦香莲》、《祝英台》、《乾隆马寨新》、《王玉莲》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