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帽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帽子

分类:【中国民俗】

维吾尔族有戴帽习俗。男性在节庆、婚葬、出门时都要戴帽;女性则要戴头巾,否则被认为不礼貌。维吾尔族的帽子因地区、性别、职业和年龄的差异而变化多样,因而也是体现其籍贯、职业等身份的标志。维吾尔族的帽子有皮帽、单帽和花帽,总称为“巴西克依木”。各种帽子的地区特点都很强。

维吾尔族男子冬季多戴无舌卷边的皮帽。维吾尔族皮帽业有悠久的历史与特色。维吾尔皮帽有男女、年龄、教阶和区域之分。地方皮帽有阿图什帽、伽师帽、喀什帽、和田帽、于田帽、叶城帽、麦盖提帽、英吉沙帽、库车帽、哈密帽等。皮帽用料为经过加工的动物皮、丝布、毛布、棉布等,依据皮种及形状还可分为白皮帽、长毛皮帽、宽边皮帽、沙干皮帽、帕帕可皮帽、索古皮帽、圆顶边皮帽、长耳皮帽等。

夏季维吾尔族男女都戴绣花小帽。其种类有:

巴旦木花帽。以巴旦木杏核添加花纹为图案,纹样丰富,多是白花黑底,古朴大方,是一种男用花帽,最早流行于喀什地区,后遍及全疆,但仍以喀什人戴的最多。

头戴小花帽的维吾尔族姑娘在戏水(丘桓兴摄)

翟尔花帽。即金银丝线盘绣花帽,是姑娘、妇女最喜爱的一种花帽,所绣的花少数是立体的,是喀什又一种有特色的花帽。

塔什干花帽。原为塔什干地区流行的一种花帽,现在是对格架绣几何形纹花帽的通称,以叶城最多,和田绣工最为精细,色彩对比强烈。

格来木花帽。即扎绒花帽,帽似地毯绒面,也称地毯花帽,绣法费工,比较少,但为青年男女喜爱,以和田最多。

金片花花帽。是用压、镂花纹金片缀饰,堂皇富丽,是旧时富家妇女戴的一种很贵重的花帽,多流行于于田一带,现时已很罕见。

库车花帽。流行于库车县,多有深色的绒底,花和底空间相宜,花纹颜色较鲜艳,古色古香。

玛力江花帽。即串珠亮片花帽,库车为最早流行地,现已成为一种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比较多见的花帽。

吐鲁番花帽。是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县流行的一种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特点是花大底小,给人以充实饱满之感。颜色红艳,其他地区老年人不戴这种艳丽的花帽。

伊犁花帽。流行于伊犁地区,花纹纤细、色调柔和、雅致大方,男女皆可戴,也常衬在皮帽内;伊犁地区还流行一种扎纹紫红绒、黑边的曼切斯特小圆帽。

金银织锦花帽。边缘缀有对鱼、对蝶及其他各种形状的金银片,流行于新疆东部哈密地区,亦称哈密花帽。

曼波尔花帽。顶绣四组圆形纹样,边有四组长方或圆形纹样,是最普通常见的一种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五瓣花帽。维吾尔人称“白西塔拉朵帕”。一般的花帽由四瓣拼缝成,而这种帽子多一瓣,纹样较简单,颜色清爽,有串珠、平绣、挑花等不同品样,是一种儿童戴的花帽。

奇曼花帽。也是普通常见的花帽,以米字为骨架,奇曼古丽花枝叶交错,花纹以枝杆联结或用线条分隔,成多个正反三角、菱形格局,用冰裂纹或点线绣成底纹与主花相映衬,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又称奇曼?塔什干花帽,以知识分子戴的最多。

夏帕克帽。即瓜皮帽,有四种式样:四色花帽,由四种彩布拼缝,缘黑边,一般没有花纹,也有的绣四朵小花;两色花帽,制作方法同上,不同的是用两色布拼缝,边缘缀小菱形、方形、花朵等状压纹金银饰片;还有一种纯黑布绣花帽,以上三种多流行于和田地区;最后一种是白色绣花帽,以平绣或十字绣绣四朵小花,有的帽口有水纹边。瓜皮帽薄小、秀巧、凉快,是新疆南部市民和农村男子及小孩夏季戴的一种便帽,冬季多作衬帽。

勾花花帽。是用纯白粗棉线钩成的一种几何纹花帽,有的钩有水纹边,是男人和男孩在家中戴的一种小帽,夏季作便帽,冬季作衬帽。

赛里甫西吐玛克。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称赛兰朵帕,是神职人员在赛兰(大白头巾)内戴的一种用黑皮绒做底、羊皮做帽檐的花帽。旧时到麦加圣地朝觐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也戴这种帽子。

阿克朵帕。即白色帽,用白色线扎花纹,象征洁净,做礼拜时戴,表示对宗教的虔诚。

塔里亚拜克。即扣碗形小帽,是流行在于田、和田、民丰、且末一带的一种满地绣花碟状小帽。它用羊羔皮制作,质地柔软、做工精细、式样玲珑。一般规格是底径3~4厘米,顶径1.5~2厘米,高约3厘米,人称“袖珍帽”,形似一只大酒盅,倒扣在白色盖头顶上,多为黑褐色、黑色、白色,帽顶为黄色。它不是用来防寒,而纯属装饰性的。这种顶戴羔皮小帽的习俗由来已久。据传,古代南疆有许多小国,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有一年,于田王征服了邻近的一个小国,将该国的太子之妻阿米娜掳回。阿米娜机灵聪明,用黑羊羔皮和白羊羔皮缝制了五顶美观的小帽,献给于田王后戴。于田王看到头戴小皮帽的妻子,称赞不已,说王后变得年轻漂亮了。王后很感激阿米娜,阿米娜因此得到了王后的喜爱和信任。从此,羔皮帽便成为维吾尔老年妇女的吉祥物与装饰品,并在古尔邦节、肉孜节或探亲访友等礼仪活动中佩戴。

有趣的是伽师、英吉沙的维吾尔人,不仅冬天戴皮帽,在炎热的夏天,白板朝外、帽高达20~30厘米的“吐玛克”(皮帽)也不离头。传统妇女外出时,除戴帽外,还要蒙上一块白色头巾或棕色面纱。

维吾尔族姑娘婚前、婚后的帽子有区别。婚前一般戴以地毯图案构成的“格来木朵帕”和在金丝绒上绣小花的“杜哈瓦朵帕”,而婚后则不戴这种帽子。

此外,花帽附饰丰富多样:金银宝石花饰帽,多流行于北疆维吾尔富人中;孔雀翎装饰花帽,盛行于南疆维吾尔妇女中;块玉、玛瑙、翡翠、珊瑚、琥珀缀饰花帽中央,原流行于新疆东中部各县。金银线绣、镂刻金银片的对鱼、蝴蝶及其他形状的帽饰边花,佩饰于哈密地区妇女的花帽。

哈萨克族的帽子,男女各有特色。哈萨克汗国时期,哈萨克人冬天戴两面有两个耳扇、后面有能够遮风雪、避寒气的长尾扇的尖顶帽子,这种帽子是用羊羔皮或狐狸皮做的。而夏天则戴一种用很薄的毡子做的尖顶白毡帽。现在新疆哈萨克男子冬天戴的克烈吐马克帽以及克宰和阿勒班部落男子夏天戴的山羊皮做的轻便克宰卡里帕克帽,基本继承了其先民的帽式。男性冬季多戴有两个耳扇的弧尾尖顶四棱的吐马克帽,左、右、后三面可以翻垂下来,以遮风雪。其多用狐皮、黑羊羔皮制作,面用色彩鲜艳的绸缎,顶饰猫头鹰毛。还有一种用羊羔皮或水獭皮制作的圆锥顶库拉帕热帽,也称“尖尖帽”,多为黑色或蓝色,下雪刮风时加套风帽(披风)。夏季男性戴薄白毡制作的、分瓣翻边的黑平绒帽,帽体为上小下大的四棱体,顶部四面绣花纹,毡片的接头处用黑色布料缝制,帽顶钉较长的丝线或串珠穗,帽檐棱角处用黑色布料镶边。因外翻的帽檐前后都有一个豁口,所以有人称它为“豁口礼帽”。另外,男牧民多戴色彩鲜艳的缎面帽,有的则戴用春羔皮制作的三叶皮帽。阿勒泰的牧民夏天剃光头,多扎三角布制的头巾。

哈萨克族姑娘帽子(关维摄)

妇女的帽子和头饰,根据年龄、婚否有所不同,主要有帽子和头巾两种。《新疆礼俗志》中记:“女子皮帽,方顶阔檐,嫁后则以花巾斜头上,逾一载,换戴白布面衣,名曰雀落什。其制以白布一方,斜纫如袋,蒙首至于额,而露其目,上覆白布圈,后披然下垂肩背(长二尺余),见者知为妇装也……富女发辫,金宝缤纷,而不施脂粉,喜著臂钏(左右各具一式,不必成双),耳贯珠环……宝石珍珠,嵌为约指(有一指四五枚者)。”

哈萨克族帽子(阿勒达哈甫摄)

塔合亚。哈萨克未婚姑娘冬季戴的圆斗形帽,下檐大,上檐稍小,帽壳较硬,一般用红、蓝、绿或黑色的绸缎、绒布做面,帽壁用各色丝线绣花,缀有各种串珠,并用珍珠镶成各种图案。帽顶上插一撮猫头鹰羽毛。

标尔克。标尔克是用绸、布和水獭皮做的圆帽子,帽顶上簪“乔克”,即帽顶绣花,与帽檐相近的地方有红色的珠子、玛瑙。珠子、玛瑙中间镶有金银作的空心插孔,羽毛固定其中。哈萨克姑娘夏天也戴丝织、毛料的三角和正方形头巾。“包头巾”四角绣有各种花纹,扎在头上。另外还在发辫上戴金、银缎发带。

沙吾克烈。哈萨克姑娘出嫁时,戴一种名叫“沙吾克烈”的尖顶帽,由圆锥形帽体、后襟、扣带组成。帽体用薄毡制作,棉布作里,布、绒或绸缎作面,面上绣花并用金银珠宝等装饰。上部有称之为“台吉”(皇冠之意)、用金丝线缝制并镶嵌有金银珠宝的圆形饰物,帽子下沿用黑色绒布缝制并以各种花色丝线加以装饰,正面有各种丝线或金银、珠宝串穗垂吊脸前,穗与帽接合部用饰带压边嵌宝石。扣带是用金银丝线绣花并镶花边的长布带,两头有银质花扣。沙吾克列帽外罩长穗白丝头巾,长及裙子下摆。过去,新娘出嫁前沙吾克列帽由其嫂暂戴,新娘自出嫁之日到第一个孩子出世前接戴,并穿红绸做成的衣服,现在它只作为新娘礼服,日常生活中不再有人戴。

哈萨克族妇女服饰(关维摄)

柯尔克孜族十分注重戴帽子,男女一年四季几乎都戴帽。男子常年戴丝绒或灯心绒小圆帽,小帽外依据季节戴高顶皮帽、毡帽或扎花布帽。冬季皮帽“库拉克钦”,多用白羊羔皮、水獭皮、狐狸皮等制成。有帽舌、耳扇,帽顶有红、黑穗。新疆北部地区的柯尔克孜人戴的这种帽子,帽顶较高,帽耳、帽舌较小;南疆莎车、和田一带的柯尔克孜人戴的这种帽子,顶部较高,帽耳较小,帽舌较高,成弧形。皮帽“太别台”可分为好多种。男子的太别台,帽檐上多用黑色羊羔皮、狐狸皮,姑娘的多用旱獭皮、水獭皮和白羊羔皮。男青年的帽顶用黑色羔皮,姑娘的用红色灯心绒、绸缎等。以狐皮和羔皮做面、黑条绒或平绒做顶、帽檐较宽的方、圆形太别台,是老年男人最常戴的皮帽;柯尔克孜河以南,以羊皮做里,红、绿、紫色条绒或平绒为面的皮帽,男女皆戴。帕米尔高原克普察克、乃蛮部落的圆形太别台,帽檐较窄,帽顶较高。英吉沙、莎车、和田一带的柯尔克孜人,戴一种帽里用白色羊羔皮、帽外用黑色羊羔皮做的梯形皮帽,称“铁略太别台”(贵人羔皮礼帽),帽上沿较窄,下沿较宽。杂居于维吾尔族聚居地区的柯尔克孜人,还戴一种扎花的翻皮高顶白帽,称“鄂锐太别台”,其帽下沿镶一道宽约1厘米的黑色羊羔皮,帽外用黑、绿色棉绒扎成花或几何图案。

毡帽。分为黑毡帽、白毡帽,主要戴于春、秋季。黑毡帽用黑羊毛绒擀制而成,制作只用木制模子,而不用针线。其样式像礼帽,一般在雨雪天戴用。一些部落在帽顶和帽檐之间,镶一道宽约5厘米的黑、灰色绒布条作为装饰,并把帽檐后沿卷起。

白毡帽是柯尔克孜族男子四季常戴的、用擀制的白羊绒毛制作的一种毡帽。其样式多为平顶或尖顶,用四块白色的毡片缝合制成。帽檐两侧有开口或不开口之分。毡片相合之处,由黑绒布压边,与白色对比形成四根醒目的线条。帽檐里面镶有一条宽约8厘米的绒、布条,向外翻卷露出,青年人的多为绿色,成年和老人的多为黑色。帽檐两侧开口,将之分成前后两半,拉下后檐可遮雪避雨,垂下前檐可遮蔽阳光;两檐同时垂下,可以防风沙。成年帽顶中央缀有一支黑绒流苏,下垂至额头部位,随人行走摆动。青年男子帽顶挂一条丝绒红穗,有的还在红穗上佩金扣,红、蓝宝石等。这种白毡帽是从服饰上识别柯尔克孜族的鲜明标志。关于这种帽子的来历,在柯尔克孜族中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古代,柯尔克孜族有一个英俊、勇敢、有智谋的国王,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他常感到出战时兵民衣帽和乘骑不一,影响士气和战斗力。于是,在一次远征前,他召集40位谋臣,下令统一战马的颜色,并要他们用40天时间,给士兵准备好既要像一颗闪光的星星,又要像一只开放的花朵;既要像一座皑皑的冰峰,又要像一个草绿的山野;既能挡雨雪,又能防风沙的帽子。39天过去了,39位谋臣都因未能设计出达到国王要求的帽子而被驱逐。最后,第40位谋臣的聪慧的女儿急中生智,设计出了这种白毡帽。国王非常满意,下令所属军民戴用,传袭至今。

柯尔克孜族将白毡帽奉为圣帽,平时不戴时,将其挂于高处,或放于被褥、枕头等上面;而不能将之随便扔置,或用脚踩踏,不能用毡帽开玩笑,这些行为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衬帽。夏天柯尔克孜男子和未婚姑娘常戴圆形平顶、灯心绒或丝绒制作的托甫小花帽,即冬天的衬帽。男子多戴绿、蓝、紫、黑色,姑娘则为红色或棕色,并在帽外佩有珍珠和红、绿宝石,富有者还佩金银链子,帽顶上插一撮羽毛。小姑娘除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外,还戴水獭皮的、顶系珠子、缨穗、插羽毛的红色大圆顶的“太别台”皮帽。杂居在维吾尔族地区的柯尔克孜妇女,还戴维吾尔式小花帽。

塔塔尔族把戴帽子视为礼节的一种表现,节日、聚会、送葬、做礼拜都要戴帽子。冬季戴用羊皮做的黑色卷毛皮帽。夏季的帽子,分男式和女式两种。男式除黑白两色绣花小帽外,还有用深黑、墨绿、淡绿色绸缎或平绒作面,用淡黄、黄色金线或丝线绣花,也有不绣花的枣红面黑帽檐的单帽;女式除黑、蓝色镶珠缀花帽外,另有多用深红、淡红、紫红的金丝绒或平绒作面,用咖啡色或棕色平绒作帽檐,用白色或乳白色金线绣花,其图案以一朵或两朵鲜花构成的帽子。

满语称“玛哈”。满族不分长幼,四季都可戴帽,春夏礼帽为无檐凉帽,锥伞型。贵族用“得勒苏草”(俗称玉草)编成,平民用其他草本植物编成。秋冬戴暖帽,暖帽用呢、毡制成,圆形,有约2寸宽的帽檐,檐上镶以毛皮。贵者多用貂、水獭皮,一般多镶青鼠、狍皮,帽顶缀红缨。农民夏季戴伞形草帽,秋冬戴毡帽头。毡帽头有大小4个帽耳,上缀毛皮,可折在里面,可放下来防寒。这种毡帽至民国成为各民族喜戴的帽子。便帽亦称小帽,俗称“瓜皮帽”,老人幼童都戴,帽形上锐下宽,分瓣缝合,有的有一寸多宽的小檐,后来逐渐流行无檐。帽顶镶丝绒结成的疙瘩,多为红黑两色,贵族帽檐前额正中缀有珍珠、翠玉、猫眼石、玻璃、银片等,是其先民灵石崇拜的遗风。年轻的八旗子弟,喜在帽疙瘩上挂一尺多长的红丝带,称为“红缦”,显得英姿飒爽。瓜皮帽流传至民国时期。老年人冬天戴大风帽,俗称“风兜”,其帽扇很长,可护在脖颈,方便暖和。满族有敬狗之俗,所以忌戴狗皮帽。

满族妇女平日爱戴平顶帽,帽檐上饰云子卷花纹。老年妇女戴“脑包”,是一条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上镶素边,中间绣素花,围在额上挡寒风,又可使头发整齐。

清代,汉族男子一律剃发留辫子,最重要的头饰即是帽子。当时,男子所戴帽子有以下几种:

瓜皮帽。又称为“小帽”、“秋帽”、“西瓜皮帽”等。瓜皮帽沿袭明代的六合帽发展而来,帽子作瓜菱形圆顶,以红绒结为顶饰。这种帽子常为有身份的人所戴,一般人仅在节日期间使用。

毡帽。又称“毡帽头”、“帽头”,为一般劳动者所用。毡帽有两种,一种为半圆形,为春秋时节所戴用;一种为前有帽檐,左右及后边有三块毡片,冷天时放开可掩护两耳及后颈,俗称“三块瓦”。

风帽。也叫“风兜”。因与观音菩萨所戴头饰有些相似,故又称“观音兜”、“观音帽”。这种帽子有单也有棉,多为老年人所戴,且男女通用,以黑色为多。

耳朵帽。又称“皮帽”、“呼答帽”,为儿童冬季所戴的一种棉帽。此帽子内絮棉花,上为半圆形,前有帽舌,左右两旁有较长的耳扇,耳扇或附有毛皮,可向上卷起系于帽顶,也可放下保暖。

虎头帽。因帽顶两旁有两只毛皮耳朵,帽前沿正中绣一个“王”字似虎头形而得名,是幼儿所戴一种棉帽。此帽用鲜艳绸子做成,帽子边沿围以花边,帽前沿及后尾绣有精致的图案,帽子两边还镶有银饰或铜饰,幼儿一摇头能够丁当作响,特有乡土气息。

耳套。又叫“耳圈”、“耳捂”、“耳罩”。以布和皮毛做成两个圆圈样套子,以绳相连,天冷时套在两耳御寒。

草帽。草帽是以麦草、苇篾、高粱秸篾或竹篾等为原料做成的,边缘或圆形或六角形或八角形,顶或尖或圆的遮阳防雨工具。有的地方将以麦草编成者称为“草帽”,而将以其他原料做成者称为“苇笠”。

辛亥革命后,男子头饰变化极大,乡下人通常剃光头,俗称“和尚头”。解放后才逐渐留发,发式有分头、平头等。所戴帽子也逐渐西化,在上层社会流行礼帽,下层社会则逐渐流行鸭舌帽、军帽、工人帽等。此外,还出现了“撸头帽”、男子头巾等多种式样的帽子和头饰。“撸头帽”又叫“老头乐”,圆筒形,为软胎棉帽,放下时可遮护前脸和后项,风雪中御寒功能极好。这种帽子起初仅有老年人戴,后来才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男用头巾主要在鲁西和鲁北地区流行,俗称“包头手巾”、“包头巾”等。在使用这种头巾时,中年和老年人在脑后系结,而青年人则将结系于额前,俗称“英雄巾”。除毛巾之外,山东地区赶马车的人以双层蓝布作头巾,既防风沙避雨雪,又可用来擦汗和包裹物品,十分方便。

是一种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的服饰。旧时,民间的男帽样式主要有便帽、风帽、将军盔、毡帽、恭喜帽、鸭舌帽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流行了一段“列宁帽”,很快又被“干部帽”代替。20世纪60年代流行绿军帽。70年代又流行起鸭舌帽。再以后,各种时装帽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尤其是近几年,社会上所流行的帽子式样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而且各种质地的都有,特别是一批高档精品帽子的出现和流行,使人戴帽子的目的已从单纯追求实用性向追求欣赏性转化,反映出人们追求个性美的心理。

便帽,是清代民间流行的小帽,因由六瓣合缝,故也叫“瓜皮帽”(取六合一统之意),俗称“帽翅儿”。整个帽子呈瓜棱形,有圆顶和平顶之分。帽子顶有结子,以红线编成。间或有黑色者,多为老年人所戴。帽内有胎,分软胎和硬胎,颜色为黑色,其质料一般夏季用纱,春秋两季用缎。便帽是和长袍、马褂相配套的装束。

便帽

风帽

将军盔

风帽,也叫“风斗”或“观音斗”(因与泥塑或绘画中观音大士所戴头巾相似而得名),有夹、棉、皮之分,一般为黑缎子面,黑平绒里儿,亦有紫缎或蓝缎面及黑布面。辛亥革命以前都是家庭自做。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大都由大的鞋帽店出售。帽扇很长,可护住颈项,用带系于颈下,头部可遮及前额,所以老年人一般都喜欢佩戴,罩在小帽的外面以避风寒。

将军盔,是由四片缝制而成,前片齐眉,左右两片可护住两颊,后片可护住脖颈。由于此帽的式样与古代武将的头盔相似,因此称之为“将军盔”。将军盔多用黑缎子做面制成。还有一种将军盔是无顶的,式样与有顶的一样,套在帽翅儿上使用,这种帽子多是青布做成。也有采用缎面和棉质的,以家做为主,多为中年商人所喜欢佩戴。

毡帽,有礼帽和便帽之别。其式样很多,有半圆形而顶略平的;有反折向上做成两耳式,在折下时可掩住双耳来御寒的;有前作遮阳式而后向上反折的;也有顶部呈现锥状的等等。所有这些毡帽,都是负贩劳动者所普遍佩戴的。这种式样的帽子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慢慢消失。

恭喜帽,是由风帽演变而来的,其前沿上翻,流行于20世纪20―30年代,为当时的商人和文人普遍使用。

鸭舌帽,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广泛流行的一种帽子,由于这种帽子的形状酷似鸭嘴而得名。此帽是由东北传到天津,多在国家干部之间流行。20世纪70年代,曾在民间时兴一时。

旧时,妇女很少有戴帽子的习惯,只是在冬天时,老年妇女喜欢戴一种以黑缎或黑平绒为质地做成的棉帽,上面绣有简单的图案。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装饰帽大量涌现,质地有呢、麻、纱、皮、毛线等各色各样,与不同款式的时装搭配。特别是形式各异的草编装饰帽,同时具有遮阳的功能,因而深受妇女的喜爱。

老年妇女帽

蒙古族帽子的花样较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大圆檐高圆顶钹形冠帽。有七宝重顶冠、珠子卷云、金凤漆纱冠、白藤宝贝冠等,用毛毡、呢绒、皮草、绸缎、布帛、竹草等为之。二是圆顶圆檐帽。有圆尖顶、漫圆顶两种。如陶日奇克玛拉格、喀拉喀帽属圆尖顶,帽顶端有用红线编织的算盘疙瘩。漫圆顶圆帽,帽顶无装饰,而帽边缘有各种装饰。三是圆顶立檐帽。有圆顶立檐、尖顶立檐、平顶立檐三种。京帽,俗称红顶子帽,属于圆顶立檐。布利亚特帽,又称红缨帽,属尖顶立檐帽,立檐帽后面一般缀有两个红飘带。四是圆顶卷檐帽。又称礼帽,是在中原毡帽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现代蒙古人戴这种礼帽的人较多。五是暖帽。自称蒙古帽,也称鞑子帽,近代称风雪帽。有尖顶、漫圆顶两种。前额有很窄的小檐翻卷,后有帔,内挂貂、獭、银鼠之皮,遮盖颈部,抵御风雪,既暖和又美观。六是笠帽。由藤、竹、草、木编织而成,形如倒置的升斗,方底方顶,上小下大。也有圆底圆顶的,既轻便又凉爽,既简易又大方。七是动物形帽。有鹰帽、喜鹊帽、虎头帽、鹿头帽等。造型逼真,多为儿童所用。八是固姑帽。这是元代草原上盛行的一种女式帽冠。固姑冠的具体形状,中外记载较多。《蒙鞑备录》载:“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三尺许,用青红锦绣或珠、金饰之,其上又有杖一枝,用青红绒饰之。”《鲁不鲁乞东游记》载:“妇女们也有一种头饰,她们称之为孛哈。这是用树皮或他们能找到的任何其他相当轻的材料制成的。这种头饰很大,是圆的,有两只手能围过来那么粗,有一尺多高,其顶端呈四方形,像建筑物的一根圆柱的柱头那样。这种孛哈外面裹以贵重的丝织物,它里面是空的。在头饰顶端的正中或旁边插着一束羽毛或细长的棒,饰以孔雀的小羽毛,在它周围,则全部饰以野鸭尾部的小羽毛,并饰以宝石。富有的贵妇们在头上戴这种头饰,并把它向下牢牢地系在一个兜帽上。这种帽子的顶端有一个洞,是专做此用的。他们把头发从后面绾到头顶上,束成一种发髻,把兜帽戴在头上,把发髻塞在兜帽里面,再把头饰戴在兜帽上,然后把兜帽牢牢地系在下巴上。”这种头饰较高,出入庐帐须低头,坐车时取下来。到近现代,其他民族的凉帽、草帽、制帽、鸭舌帽、四喜帽等也都传入蒙古地区,并为他们所接受。

鄂伦春人的帽子共有四种:一种是狍头皮帽,在制作方法上与达斡尔人、鄂温克人差不多,不过鄂伦春人的稍有特色。他们在帽子的前额正中以黑布条补绣出底边呈两弧线相交的长方形装饰块,并在此上又以红、黄、绿三色线做边饰绣条。据说,鄂伦春人在黑龙江左岸生活时多戴这种帽子。迁到嫩江流域后,只有中青年猎人在狩猎时戴此种帽。第二种帽子是猞猁头皮帽子,缝制方法与狍头皮帽相似。他们用同样的方法,在此种帽子上面缝出耸立的双耳,金黄色的双眼,因为猞猁的眼睛是黄色的,故仿之。第三种是深赭石色的四方开耳毡帽,前后的耳小,左右的两耳是底呈半圆弧形的大护耳。帽耳内镶上野生动物的皮毛,多用狐狸皮、貂皮、獾子皮等细皮来装饰。第四种帽子是尖顶帽(称为巴里)。这种帽子一直垂到两肩及后背,遮住整个头部和后颈部,既遮日又防晒,还能防止蚊虫叮咬。在帽子的顶尖有红缨,帽边刺绣各种图案。当代就随时尚了。

狍头皮帽 (鄂?苏如台 供)

鄂伦春妇女也曾戴狍头皮帽子,还戴一种平顶翻边的皮帽。儿童更是喜欢戴狍头皮帽,还要装饰得更漂亮一些。他们不但以补花绣出狍子的双眼,还绣出鼻子和嘴等造型,还在双耳上垂饰长15~18厘米的红穗。儿童戴上它显得更加活泼可爱。儿童也有戴大人戴的那种尖顶帽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