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广东汉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广东汉剧

分类:【传统文化】

流行于广东梅州客家地区。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徽剧传入后形成,故有“外江戏”之称。表演程式与京剧、湖北汉剧等较为接近,其武功属南派,脸谱以黑、红、白三色为主,分别象征刚勇、忠诚、阴险。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成为广东汉剧特色。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伴奏乐器有头弦、大苏锣、号头等。传统剧目近千种,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红书宝剑》、《齐王求将》等。

广东汉剧属地方戏曲剧种,是广东(海南设省之前)四大地方剧种(粤、潮、琼、汉)之一,原名“外江戏”。1933年大埔县籍人钱热储编《汉剧提纲》,定名“汉剧”。20世纪50年代初,又冠以“广东”二字,以与湖北汉剧相区别。它与湖北汉剧属同源分流的姐妹剧种,与湖南祁剧、湘剧以及广西桂剧的风格也比较接近。

广东汉剧源于古徽班(一说源于湖北,或说有古楚剧的影响),从清雍乾年间“徽班”流入广东算起(一说明末清初徽戏经湘赣闽入粤),至今已有二三百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广州即建立“外江梨园会馆”,馆内碑记戏班15个(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五十六年建“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记戏班46个。“外江戏”这一名词是对从湖南、江西、安徽、苏州等地流入的戏班的总称。“大抵外江班近徽班”

,它就是广东汉剧的前身。

“外江戏”至迟于乾隆年间流入粤东。光绪元年(1875年),潮州即建立“外江梨园公所”。外江戏进入粤东、闽西后,在沿韩江流域形成上下“四大班”。“上四大班”为韩江上游至福建的“老福顺”、“老三多”、“老茶天彩”、“老新天彩”;“下四大班”为韩江下游汕头地区的“彩华春”、“新福多”、“新三多”、“新荣天彩”。后来,用“潮州话”作为舞台语言的潮剧兴起,以语言优势争取了大量观众,外江戏便将基地北移山区,在粤、闽、赣边区客家人的聚居地扎下根来。清末民初为“外江戏”鼎盛时期,光绪年间正式班社多达30余个。以后逐渐衰落,尤其是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已濒临绝灭境地。至50年代,汉剧才又获得新生。

广东汉剧以粤东、粤北、闽西、闽南、赣南为主要活动地区,大埔、梅县、丰顺、五华、平远、揭西、潮安、惠阳、连平、和平、龙川,以及闽西的龙岩、上杭、武平、永定、闽南韶安、云霄、漳州、厦门等地,都曾先后建有汉剧团,以大埔县为最,称“汉剧之乡”。50年代末期组建的“广东汉剧院”,为广东四大剧院之一,属省辖体制,实行省、地双重领导。在海外,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毛里求斯等,都曾有汉剧班社组织。

广东汉剧的语言、音乐、声腔等多方面保留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剧种。它源于徽班,又吸收了许多客家艺术的养分,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不同于徽剧的客家地方剧种。

广东汉剧属皮黄(又叫“乱弹”)板腔体剧种,以西皮、二黄板腔为主体,音乐唱腔十分丰富。皮、黄二腔各有慢板、原板、马龙头(回龙、退板)、二六、叠板、倒(导)板、二板(紧打慢唱)、散板(三板)、滚板、哭板(哭科)等多种板式,并各有正线反线之分。同时,又吸收了昆曲、大板、客家民间小调、山歌、佛曲、汉调音乐、梆子曲以及其他曲牌等乐曲,加工改造,熔于一炉,计有汉乐丝弦曲三百余首,唢呐曲牌一百多首,民间小调一百多首。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较多地保留了古腔古调的原貌,温柔敦厚,儒雅舒缓,古朴大方,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风格。

广东汉剧的伴奏音乐分“文乐”和“武乐”两大类。“文乐”最初只有头弦、三弦、月弦“三大件”。头弦叫“吊圭子”(又称吊规子、吊柜子、吊龟子等),用梨木心做琴筒,壁厚孔小,蒙蟒皮,两轴两弦,用马尾弓拉奏,发音尖细透明,音色特殊。吹牌用笛子或唢呐伴奏。以后逐渐增加伴奏乐器,如:高胡、中胡、椰胡、琵琶、扬琴、阮、笙、筝、笛、唢呐等,并一度有西洋管弦乐器参加伴奏。“武乐”(即打击乐)乐器有大锣(又称苏锣)、小锣、铜金(又称乳锣)、碗锣、小钹、大钹、磬、号头(又叫“吊喇子”)等,以及鼓类:单皮鼓、战鼓、片鼓、中鼓、堂鼓等。以苏锣和吊喇子最具特色。大苏锣直径2.8尺,音若洪钟,深沉浑厚,风格迥异。锣鼓点大部分与京剧相同,也有不少独特成套的锣鼓经。

广东汉剧的角色行当很齐全,有生、旦、丑、公、婆、净(红净、乌净)等六行七当。“生”有:文小生、武小生、文武小生、短打小生、娃娃生;“旦”有:青衣、正旦、花旦、武旦、彩旦;“丑”有:官袍丑、短衣丑、童子丑、武丑、女丑;“公”有:白须老生、乌须老生、参白老生、武老生;“婆”有:贫婆、丑婆、富贵婆;“净”有:红净(又叫“红面”)、乌净(又叫“乌面”、“大花”)。小生全用子喉(假嗓子),老生腔宽洪持重,旦角腔尖细轻盈,丑角多用虚字耍腔,顿挫多而短促,都各具特色。而最为独特的是净角的声腔:红净用八分子喉、两分原喉(真嗓子),低音区用原喉,高音区用子喉,真假嗓交替,用鼻共鸣,行腔高亢,音色洪亮淳厚;乌净的唱念都用炸音。

广东汉剧表演艺术丰富多采,唱、念、做、打、舞都有自己的绝活,以唱功见长,文戏见长。广东汉剧擅长大袍戏,生活小戏也很活泼清新。

广东汉剧的舞台语言,要求用中州古音(官话)。但实际上由于演员语言素质的原因,不少已基本上是带有客家话口音的普通话。

广东汉剧的传统剧目,据称有800余出,而有完整剧本的为300多个。题材广泛,种类繁多,有历史故事、元明杂剧、民间传说,以及各种演义、传奇、神话等,如:《辕门斩子》、《百里奚认妻》、《打洞结拜》、《盘夫》、《时迁偷鸡》、《林昭德》、《秦香莲》、《齐王求将》、《红书宝剑》、《梁四珍与赵玉?》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