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庙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庙祭分类:【中国民俗】 亦称祠堂祭。旧时富豪、官宦之家,或较大的家族都有家庙,即祠堂、宗祠,供奉本族祖先灵位,存放宗族、家族家谱等。 祠堂置有一定的房屋、土地作为祠产。祠堂除供奉祖先灵位的殿堂或上房以外,经本族族长同意,本族中穷得盖不起住房的人可暂时居住。祠堂的地产,由族长主管,在宗族、家族中轮流耕种,或者责成宗族或家族中失去土地的穷户耕种。耕种者都要向祠堂交纳一定的粮食等收获物,作为祠堂的香火资金和维护费用。祠堂地产由穷户耕种几年后,如经济状况好转,购置了自己的土地后,则可把土地交出,由族长再安排其他家户耕种。有的祠堂很小,没有多余房产和地产,祭祖时香火资金则由各户分摊。春节、清明时节,在祠堂举行祭祖仪式,除向祖先灵 位烧香、上供、行礼外,还通过展示家谱、张挂家谱轴帐,讲述宗族、家族中出现过的杰出人物和事迹,以增强宗族、家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教育族人继承祖先的遗志,弘扬宗族和家族传统家风,创造光宗耀祖的业绩。 井陉县于家村于氏祠堂祖宗牌位(刘其印摄) 如今,一些农村中有的家族修复了祠堂,恢复了祠堂祭祖活动。邢台市南和县八角寨村陈氏宗族,旧时建有一座宗族祠堂,两座家族祠堂。后因年久失修,两座家族祠堂塌毁,宗族祠堂保存了下来。每年春节之前,族长都在宗族内收香火钱,置买香、纸、鞭炮之类,并把家谱轴子张挂起来,烧上香,摆上供品,意思是把家神都请了回来,与子孙后代一起过春节。大年初一早晨,人们按照辈分给村内本家族、宗族的长辈拜完年后,宗族祠堂里就响起了唢呐吹奏声,这是本家族以唢呐吹奏为业的人在召集人们。随着唢呐声、贺岁鞭炮声,各家的男人们便都来到宗族祠堂的殿前,由族长主持,按照先长辈后晚辈的顺序,请一代一代的人依次向祖宗行礼跪拜。按照惯例,妇女不参加祭祖仪式。邯郸县南文庄村张姓老人回忆,20世纪40年代以前他们家族在祠堂祭祖时,还有绕祠堂转三圈的仪程。 以前满族的大姓氏家一般都设家庙,家庙内三间祠堂供奉祖宗牌位,把祭神和祭祖结合起来,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或其他节令搞祭祀活动。满族祭祖,仅就大祭而言,一般历时三天。第一天上午祭诸神佛,以打糕作供品,下午杀猪祭祖先,晚上灯祭。第二天祭索罗杆子,除在外面杀猪外,还做小肉饭,直到吃完为止。如有剩余随即埋掉。第三天祭佛托妈妈,以求子孙兴旺。大祭全部活动由萨满司祭。跳神时,萨满戴神帽,上缀五彩纸条,下垂蔽面,外悬小镜子,腰系铜铃,击鼓而舞,口念满语神歌,颂扬祖先的功德,并祈求祖先保佑。但这种崇拜祖先的祭祀活动现已所存无几。过去,满族人立族谱也比较普遍,在前些年已不多见,近几年又有所回升。 在家庙中举行。家庙又称祠堂、宗祠。《莱阳县志》载:“士庶皆有家庙,藏其先世遗像、谱牒、木主,以时祭。”“每年春秋致祭,多以春分、秋分二节,即古人春祠秋尝之礼。届时扫除庭宇,清理豆殇,设果品祭席,焚香奠酒,由族中长者,率族众一体行四叩礼。祭毕,在祠中燕饮,以敦族谊。”后来,通行年间庙祭,族新娶之女,在认亲族之日往拜家庙认祖宗。烟台福山一带,结婚之日,女婿必往岳家亲迎,则需到岳家家庙设供拜祭,岳家族长同往,告诉祖宗之后,方可娶之而去。 家祭与庙祭共用一种“荐麻谷”的礼仪,曾流行全省各地。《潍县志稿》有记:“中元先期十四日夕祀祖先于堂,有家祠者则于家祠。祭品外并列麻、谷,祭毕,将麻谷抛向临街屋上。盖以麻为织者所需,谷乃耕者所获,以之敬献祖先之前,系告秋成有象,无饥寒之虞。” 旧时,各宗族大都有祖祠,即老祠堂。随着时代的推移,子孙繁衍,族人商议分祠祭祖,于是就有了长门祠堂、二门祠堂。庙祭在祠堂进行,各地祭祀 不一。潼关冬至节庙祭非常隆重,祭品达5间房之多。桌面上摆设各种蒸馍花样、油炸果品及各式糕点,还有大量纸扎花束之类,全羊、全鸡、全鹅,海味山珍,应有尽有。接连3日,祠内点巨型红蜡烛,高悬多面宫灯,张贴宽幅五色对联,中间供桌上方高悬宗谱,桌前摆列高达2尺的巨型纸匣牌位,祭仪繁多,主祭者是族长,合族男子按辈分向祖宗叩头,缅怀祖宗之功德,夸耀后辈之威风,鼓乐喧天,热闹非常,既虔诚又恭敬。如有不恭者,则剥夺其祭祀之权,或被驱逐,不能再入祠堂,此为一生之奇耻大辱。 陕北群众在结婚时也有祭祖仪式。有祠堂者,婚日,族人在祠堂里按辈分祭祖; 无祠堂者,即在主人院子里临时设立祖宗牌位,摆放供桌,供桌上献各种果品、肴馔,焚香燃纸,族中男子按辈分长幼,依次向祖宗牌位叩头、祭拜。庙祭最数清明节隆重,是日族中男丁都到祠堂祭祖,有的还在祠堂里备办酒席,俗称吃公饭或吃祖宗饭,是日还商议族中大事,尤其是对族中一些违犯族规的人,进行处罚。 不少家族,没有祠堂,家祭、庙祭合二为一。清宣统三年 (1911年) 《泾阳县志》: “旧族多建祠宇,壬戌后无有者,岁时伏腊,皆各就其家设位而祀。” 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 《同官县志》: “祭无专庙,缙绅家间有之,余俱设本主一,祀其先于寝室。四时之祭,独重仲春。男女皆赴茔拜扫,羊、豕、面食毕具,无者斗酒只鸡,焚香号泣。孟冬,设时食,诣墓所以祭。其他如元旦、冬至、朔望、忌辰,亦未尝不祭也,然仪节多略焉。” 民国十四年 (1925年) 《白水县志》载: 一般家庭无祠庙,“而就家园隙地构数椽以安先灵,乡民凡遇元旦,多在县市中茶店、酒肆悬先代影图,宰猪以祭。祭毕,则群饮分胙而散。” 光绪九年 (1883年) 《孝义厅志》: “凡民间少有家庙,每逢节序、生辰、忌辰,近则祭于墓,远则祭于家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