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度牒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度牒

分类:【传统文化】

佛教制度之一。亦称“黄牒”。唐时度牒由祠部颁发,故又称“祠部牒”。是古代封建政府为控制佛教寺院僧尼数量而设的一种制度。即经政府甄别或试经合格而颁发允许出家者剃度为僧尼之证明书。僧尼也以此牒为身份凭证,可免徭役。度牒制度约始于唐代之前,因度牒与僧籍有关,而南北朝时就已有僧籍。据《魏书?释老志》载:延兴二年(472年)诏书云:“若为三宝巡民教化者,在外赍州镇维那文移,在台者赍都维那等印牒,然后听行”(文移、印牒均为临时证明文件)。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规定“试经度僧”制度:凡白衣能诵经五纸者,政府颁发度牒。唐时还规定,度牒由祠部颁发。据《唐续会要》载,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五月制:“僧尼依前令两街功德收管,不要更隶主客,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给牒”。唐朝廷规定,未取得度牒而私自出家称为“私度”,要受到惩罚。“安史之乱”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唐肃宗采纳右仆射裴冕建议,实行度牒收费,即“鬻度”。唐末,藩镇割据,各节度使也采用此办法敛财。至宋代,度牒不仅具有法定价格,而且其价格还随使用范围的扩大不断上涨。度牒所用材料,唐时为绫素锦素钿轴;北宋时为纸;南宋时改用绢。度牒制度元明沿袭未改,至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废止,只由寺院颁发“戒牒”。

国家发给僧尼的证明文件。唐天宝六年(747)令天下僧尼隶属于两街功德使,并由尚书省祠部出具度牒,称“祠部牒”,以绫素锦素钿轴制成。北宋为纸本,南宋时为防假冒,又改用绢本。度牒上详载僧尼的原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主名字等,并由礼部长官等有关官吏连名署印,僧尼以此牒为身份凭证,可免地税徭役。

宋代获得度牒者有试经、特恩、进纳三种方法。试经度僧是由官府测验童行的经业,及格者发给度牒,北宋试以诵读《法华经》,南宋则诵读《大般若经》,背经百页或读经500页,尼童则背经70页或读经300页。特恩度僧是于天子诞辰、帝后皇族忌辰等大典日举行,不经考试而发给度牒。进纳度僧是纳财授以度牒,此为宋代度牒制度最具特色的方式。

鬻牒始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玄宗、肃宗时亦以出售度牒筹集军费。至宋代,度牒不仅有法定价格,且价格随使用范围的扩大而与日俱增,从北宋元丰七年(1084)每道钱百三十千至南宋绍熙三年(1192)定价八百千,百余年间度牒价格增至六倍以上。度牒从僧人身份证变成商品,官府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用途异常宽泛:(1)充青苗资本,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如北宋神宗时“河北转运司干当公事王广廉尝奏乞度僧牒数千道为本钱,于陕西转运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宋史?食货志》)。(2)充市易本钱。如神宗熙宁六年(1073)赐夔州路转运司度僧牒五百置市易于黔州,防止大商人垄断物价,稳定物价。(3)作赈济费用。如南宋乾道三年(1167)八月四川旱灾,孝宗“赐制置司度牒四百,备赈济”(《宋史?孝宗纪》)。(4)旌表有功或孝节。如南宋建炎元年(1127)敕,寺院埋瘗暴骸一百人,由有司申礼部给度牒一道,绍兴二年(1132)改为每及二百人给度牒一道;乾道九年(1173),叙州男子郭惠全自少出家,母死负土成坟,遂赐度牒一道披剃为僧(《宋会要辑稿?道释一》)。(5)充军费。如绍兴十一年宋金激战于庐州,“三月庚子朔张俊进鬻田及卖度牒钱六十三万缗助军用”(《宋史?高宗纪》)。(6)经营商业。如北宋熙宁七年,“以银十万两、帛二万五千、度僧牒五百”付三司干当公事李杞和、著作佐郎蒲宗闵,用于茶马贸易(《宋史?食货志》)。(7)帮助改革币制。如南宋绍熙三年“出度僧牒二百收淮东铁钱”(《宋史?光宗纪》)。

宋发行度牒最初皆注明法名等项,神宗以后为补充国库,开始发行“空名度牒”。买得空名度牒者即成为形式上的出家人,借以免除徭役,保护财产。南宋因疆域缩小,朝廷收入减少,故于绍兴十五年又命僧道纳“免丁钱”,遂使度牒持有者也不能免除税役。但因仍享有其他特权,故到绍兴二十七年州县还有出卖亡僧度牒而不申缴祠部之事(《宋会要辑稿?道释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