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建筑――天地宇宙的美妙象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建筑――天地宇宙的美妙象征分类:【传统文化】 显然,建筑是宇宙,天地宇宙即“大房子”,人之所居的房舍即是一个小小的“宇宙”。古代中国人,是从建筑实践与建筑时空观念角度去认识天地宇宙且大且久的文化属性的,就是这种关于天地宇宙的时空意识,长期且有力地影响了传统中国古建筑的文化性格。天地宇宙的美妙象征是中国古建筑的文化意蕴之一。 尚大之风 因为古代中国人所体会、所认同的天地宇宙奇大无比,所以,只要经济条件、建筑材料、技术水平与建筑场地等条件允许,人们总是愿意将建筑物建造得尽可能地博大,以象征天地宇宙之大。 打开中国古代建筑史,不难发现,这种尚大之风十分强烈,尤其明显地表现在宫殿与都城建筑中。 闻名于世界的万里长城,从西之嘉峪关到东之渤海湾,全长11300余华里 (这个长度尚不包括长城复线在内),所谓万里长城,名实相副,真正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The Great Wall”(大墙)。埃及金字塔的体量不可谓不大,然而比起长城来,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见下页图一)万里长城自有其实用功能,然而从战国到明代,如此巨硕、漫长的长城,难道与中国古代那种尚大的天地宇宙观无关吗? (具体请见本书第三编 “城堞雄伟”) 世界罕见的骊山陵,其规模之宏伟,亦为世界陵墓之最。(具体请见本书第三编“陵寝静穆”)它的宏大规模,实是封建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然而在这种象征意味中,难道不是恰恰渗透着中国古代尚大的 “宇宙”时空意识吗? 中国古代宫殿的尚大风格,也属世界罕见。 大名鼎鼎的秦阿房宫,“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 ( 《三辅黄图》陈直校注本)。所谓 “规恢三百余里”,是个什么概念呢?古之一里,为1800尺,秦汉时之一尺,约为现制0.23米,可见整个阿房宫苑区周长约为124200米。 又如,西汉长安城宫殿建筑群中的未央宫,据实地考察,未央宫东西墙长度为2150米,南北墙为2250米,周长为8800米,全宫面积约5平方公里,其尚大之个性是十分明显的。 从古代都城看,建于公元583年的中国隋大兴城(后之唐都长安),面积为84.10平方公里,为外国古代名城巴格达的约2.8倍、罗马城的近6.2倍、拜占庭城的近7倍。又如,北魏洛阳,面积约73平方公里;明清北京,60.2平方公里;元大都,50平方公里;隋唐洛阳,45.2平方公里;明南京,43平方公里;即使就汉代长安的内城面积而言,也占地35平方公里。确实可以说,这是些世界级的中国古代 “大”城市。 这种尚大的建筑时空意识,也影响到对人体及人体美的观念。在中国人看来,建筑是宇宙,而人体同样也是宇宙,人们常常以审视建筑的眼光来回眸人体自身。这只要看看人体许多器官也就清楚了。如脑门、鼻梁、脊梁、贲门、幽门以及子宫等等称名,都是与建筑观念有关的,这说明人体是古人心目中另一个小宇宙,一种生命的建筑。 相传中国古代文化源自炎、黄两族,炎黄交融,是为华夏。华夏族的传统空间意识是尚高大,在这种空间意识中渗融着明显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葱郁的审美意识。相传黄帝身躯巨硕,以壮伟称雄,故后之男子称“丈夫”、“大丈夫”。《说文解字》指出: “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女子称“硕人”,以颀长为美,这是《诗?硕人》透露给我们的消息。无论男女,都以高大为美。试看邹忌“修八尺有余”,对镜自窥,不是有点洋洋自得的样子吗? 故“其特出之人曰豪。豪者,高也。曰杰。杰,桀也。也,卓立之义也。 曰英。英者, 茎也, 高擎也。 曰雄,雄亦英也。高大为美之义,由是可证”。 故 “黄族又自称华。华,大也。自称夏。夏亦大也。华夏本名亦由此起,引申为雄张之义”(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 这里说的,主要是古代中国人以高大为人体之美的文化空间意识,而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人体美与建筑美之尚大的空间意识是相通的,两者相契于对天地宇宙的时空意识。只是由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创造,要实际地受建筑材料主要是土木材料的限制,以及由于其它文化之因 (本书后文将逐一论述),除了一些高台建筑、佛塔之类,一般未能如西方古代宗教建筑那样具有 “雄张”与“高擎”之美,却以 一般不甚高峻的建筑群体组合向地面四处铺开,显现出尚阔大的“华夏”所特有的美之形象,同样是尚大的天地宇宙时空意识的光辉体现。 尚久之美 因为古代中国人所体悟、所认知的天地宇宙属性又为“久”,所以人们总是企盼建筑物永久屹立于东方大地上,久也是一种美。 当你站在浙江河姆渡建筑遗址面前,凝视从地下出土的约七千年前的文物,那些其实是极普通的木桩、楼板与芦席残片之类,一定会激起一种深沉的历史感觉,那是时间悠远的陶冶给你的美感。时间的历史形式包含了丰富的审美文化内容。 当你欣赏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这座现存中国最早木构建筑之一的大殿,令你惊叹的,又是时间的力量。 当你徜徉于北京天坛,留连在长城脚下,或者缓缓移步于古老的窄巷小弄,抚摸被悠悠岁月所剥蚀的断壁残垣,又是什么使你的心顷刻沉静下来,聊作历史之反思,或是勾起一股压抑不住的深情呢?那还是建筑时间之美的赐予。 对于建筑文化而言,历史愈是悠久,可能给人的历史文化的美感便愈是浓郁与深邃。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美,也是一种“久”之美。中国古代对建筑持久之美的追求是十分顽强的。古老神话传说中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女娲形象所以是崇高与美的形象,就因为她与建筑之“久”密切联系在一起。女娲补天,为的是使天宇这巨大无比的“建筑”永久屹立,因而,女娲的审美理想,也就是古代中国对于建筑之 “久”的一种审美理想。 图一 中国长城雄姿 正因如此,中国建筑文化就比较容易惨遭天摧人毁之厄运,造成建筑“久”之美被毁灭。这是十分令人痛楚的。这类灾难,在我国古代建筑文化史上并不罕见。例如著名的洛阳永宁寺塔,“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其势涌天,却因是木构建筑,于永熙三年二月为雷火所焚。“火初从第八级中平旦大发,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杨墟之《洛阳伽蓝记》)又如,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东方的凡尔赛宫”的北京圆明园,“其规模之宏敞,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丽,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圆明园后记》弘历乾隆)。所以,其于公元1860年(清咸丰十年)被英法侵略军一举烧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深重灾难,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巨大损失。直到如今,圆明园遗迹所留下的残垣断壁,仍能激起人们深创巨痛的回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