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开路送魂话送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开路送魂话送终分类:【风俗文化】 家中倘有人临将亡故,亲属不论在何方都得设法赶到,顶好能在他咽下最后一口气前赶到,这是汉族民间古老而又持久的风俗了,俗称“奔丧”。俗谓死者的子女若不能临终前赶回见上最后一面便被认为不孝; 儿孙们列于老人床前聆听他最后的遣嘱,看着他最后断气,被称为是老人最大的福气。若子女中有一人未到,俗称“月亮缺只角”而引为憾事。所以直到现在许多地方习惯,若老人的长子或长孙在外一时难以赶到,就想方设法给垂死者“吊命”。常听说“某某临终时,因家中某某未回一直断不了气。断了气后双目不瞑。”又说:“某某眼看就要死了,一口气稀嗬稀嗬,是在等他的某人回来,只等某亲人一到,喊他一声,那口气就顺顺坦坦地落了下去,死也就瞑目了。”这就是亲人给死者最终一次的告别,目送他终了人生,谓之“送终”。送终民间俗信是送死者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去,那么另一个世界怎么去法呢?在那里又是怎样的生活呢?人们自然希望自己的亲人在阴间也能生活得美好些,故从这里便开始借着种种风俗来寄托对亲人的哀思和祝福,并为死者往后的衣食住行作好安排。 人们总担心死者的灵魂离开躯体后是否能顺利找到赴阴的路。那茫茫然的阴间在哪儿?死者初次去报到能懂得路吗?于是就有了“开路”送终之俗。过去,贵阳丧俗人一断气,马上请些道士来为他“开路”送终。丧家在自家院子中用许多椅子堆成两堆,一匹白布连着两堆椅子,看上去很像一座白色的桥,道士向桥磕头后,立于桥下,一边转,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忽而又转向四方,家人则在旁边烧着纸钱。原来这就是道士为死者求情,求那些在阴间守路的路神,放死者灵魂通过,亲人烧纸是让死者带上钱去“上税”或“进行贿赂”。最后道士须带孝子、小辈对“桥”叩头。俗谓这样死者灵魂赴黄泉的路已开好,他也就上路了。于是道士离去,家人回家立即将家门上的门神用白纸封好,意为封住门神双眼,让死鬼自由出入。 还有一些地方的送终方法则不同。广西昌平一带的送终,在死者断气后,亲人用竹杆捅破屋顶打开一只天窗,俗称“通天洞”,然后鸣放三响爆竹,一来以报丧,二来让死者灵魂由通天洞直升天堂。而凤山一带在死者断气之际杀一只鸡,俗谓“开路鸡”,为死者灵魂引路开道。浙江富阳一带,人死后亲人给他烧上两双草鞋,分赠引死者灵魂上路的活无常和死无常穿,并拿上香烛到土地庙、城隍庙中点燃为灵魂照明引路。 山东的送终习俗具有特别浓郁的乡土气息,看过电影《红高梁》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吧,当 “我奶奶”送饭途中被日本鬼子的子弹打中身亡时,作为亲生儿子的“我”严肃、认真、悲愤、忧伤地为母亲号哭高喊: 娘! 娘! 上西南, 宽宽的马路, 足足的盘缠。 娘! 娘! 上西南, 溜溜的骏马, 长长的宝船…… 那脆生生,撕心裂肺,憾人肺腑的童音久久萦绕在上空,回荡在人们心中。这就是山东丧俗中孝子为刚死的父母高呼上西南的送终之俗。当大人弥留之际,亲人即为其换衣,一断气孝子披散头发立于院中心,呼唤一声尊亲,念一段上西南词,死者的灵魂随着孝子的心声指引奔赴他该去的地方,此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亲人为死者下世生活的祝福。 除给死者开路之外,还有给死者“送灵魂”之俗。浙江绍兴一带,在老人临死断气前,要为他洗手、洗脚、揩脸,并拿一套他平时爱穿的整洁衣服给他换上,同时在病床前焚烧经佛,一人口里念道: “管好自己,要管好自己”,意为给他带上的钱不要给野鬼抢了去。然后将经佛的灰用红纸包上两包,塞在临死者的手中告诉他:“这是路费,你捏住。”接着将他的头换一个方位,让他在下世投胎时落地快些。死者一断气,马上在房内点烛焚香,每个亲人执香三支哭着送他的灵魂离开人世,同时由一人在天井烧纸轿一顶,纸轿夫两个,纸挑夫两个,让他们抬着死者的灵魂赴阴间。孝子还须身着素服、散发,由一人撑伞持银锭,陪着他哭往土地庙,到土地神前为死者注销户籍,“松绑”。当地俗谓死者灵魂是被绑在柱子上的,所以孝子背靠柱子,双手向后倒抱三下,亲人可“松梆”。讲到绍兴,人们便会自然联想到那独特的景致小桥流水,乌蓬船构成它别具一格的乡土风貌。绍兴多小河,当地称“河港”,那一条条水清澈底,细流淙淙的河港,给了绍兴人民多少欢乐,也给绍兴人留下了深深的悲伤。以致到如今绍兴丧俗中还留下了父母去世,女儿 “叫河港”的风俗。当父或母一咽气,亲生女儿就沿着本村河港,悲哭嚎叫,那哭叫声撕心裂肺,催人泪下,既发泄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也寓意女儿美好朴素的祈望,同时也送亲人的灵魂上西天。“叫河港”的风俗在绍兴不仅代代相传,而且素来俗规很严。叫河港者必须是亲生女儿,连媳妇也不能代替。传说东汉时期本地有一女名叫曹娥,她13岁那年,有一日,父亲摇着乌蓬船去参加迎神赛会,不幸失足入水溺死,曹娥悲痛欲绝,沿着河港号哭了七天七夜,遂投河身亡,死后竟背负父亲的尸体泛起在江面。曹娥孝女以死寻父,绍兴人民为之感动,为她立了庙宇,受到世代人们的敬重,女儿为父母死哭叫河港也就成为风俗流传了下来。 福建惠安渔村早有女不从夫居的婚姻陋习盛传于世间,还有那惠安女帽围不露脸面,衣不遮肚脐,裤脚大过裙的奇特美丽的服饰扬名四海,但这里隆重而优雅的送终风俗还鲜为人知。当老人弥留之际,亲人即将他抬入祠堂,安放在厅间临时铺设的灵床上。当地习惯年过50谢世者即谓之寿终正寝,方可在祠堂送终举哀发丧。届时,亲友、邻里、村民闻讯赶来共同守候着行将过世的人。村中的乐师在厅堂的一侧演奏起音调清雅、攸攸动听的南音,幽雅古朴、缠绵悱恻的乐曲犹如一支“送魂曲”,在祠堂中萦萦缭绕。一位中年妇女手执檀板,在乐声中边拍边唱。这就是当地特有的南音演唱为死者送终的风俗。老人在熟悉舒心的音乐声中慢慢地告别了阴间,告别了人生,踏上极乐世界之路,死者的亲属为这种隆重的送终场面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宽慰。 开路、送灵魂之中,许多地方还有种种奇风异俗。 浙江许多地方在送终时都有焚烧死者下世所携带之物品的规矩,其中尤以 “烧草鞋”之俗最为普遍。相传这一习俗的产生还有个辛酸而又动人的故事呢。很古很古的过去,太白山下有一位勤劳贫穷的放牛哥,人称八牛,终日为财主放牛仅换得一日半饱。尽管他一生勤劳,到了年老体弱之际还是被狠心的财主赶出了门。穷乡亲见之忿忿不平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帮助八牛盖了间茅屋安身。八牛含辛茹苦打柴度日,终因体弱无力,一病不起。乡亲们送来汤、粥救济他,送稻草给他御寒,八牛睡在暖暖的稻草上,顿时心中一亮,心想,自己终年赤脚,一双脚被山刺扎的血淋淋,冻的满脚冻疮,为何不用稻草做鞋取暖呢?从此八牛左绕右缠,拆了又结,散了重编,整整花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编成了形如鞋子的草鞋,不仅自己穿上,还编了几双分给无鞋穿的穷乡亲。八牛学会编草鞋的事传到了财主耳朵,财主假惺惺讨好八牛,叫八牛为他编草鞋挣钱,八牛看穿财主的诡计,坚决不从。财主大怒,将八牛痛打了一顿,病中的八牛又气又痛奄奄一息。乡亲们纷纷赶来看望他,八牛挣扎撑起身子教穷乡亲们编织草鞋,免得双脚受冻。大家含着眼泪学,谁知才教到编完鞋底,八牛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大伙为他送终,就将自己编的草鞋焚烧送他路上穿,以表乡亲们的一片真情。从那以后,人死送终都烧草鞋,遂成风俗。 在浙江武义送终还有包“死人粽”之俗。亲人断了气,生命已步入终点,家人即将他死前垫身盖的稻草和脏衣服,以及送给他的雨伞、钱袋 (俗称“插袋”)、灯笼、香烛统统送出家门口百步以外的空旷地中焚烧。亲属边送边哭,边烧边哭,等火烧尽,由女儿或媳妇双膝跪地于灰堆旁,为死者包“灰粽”,并要一人撑伞,俗谓“死人粽不能露天包”,一人包粽,其他人在旁哭。灰粽的包法与平常真粽略有区别,外面用竹箬,烧下的灰当米,一个粽以一颗小石子放入中间表示配料,包法与米粽相反的方向,包好后五只一扎,二扎绑成一串,俗谓“一帚”,用小棒挑着粽子,一路哭叫拿回家放在死人胸前。那条挑粽小棒是给死者灵魂在路上防坏人用的,灰粽是让死者带在阴间路上防恶狗用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处想的周到。这一风俗在武义自古流传,60年代以后才废弃,笔者孩童时所见此俗之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