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异族音调与佛国辉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异族音调与佛国辉煌分类:【传统文化】 魏晋时期,在中国建筑文化与雕塑艺术之亲比关系中,加入了某种异族文化之音调,即佛教文化渐渐渗入建筑文化之中。晋泰始元年,月支沙门昙摩罗刹(竺法护)到达洛阳,始造佛像供奉于佛寺之中,继有荀勖造佛菩萨金像十二躯。建元二年,沙门乐?在敦煌凿石为窟。莫高窟造像也是与该石窟同时起步的。其佛陀仪态涵融,作涅?相,金刚怒目,菩萨慈悲,种种形相,庄严有致。此时,有雕艺高手戴逵及其子戴锸,均心游释教,雕技娴熟,研思妙理,巧拟造化。在瓦棺寺,作无量寿木像、师子国玉像及顾恺之维摩诘像,世称该寺“三绝”。此时,具有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雕像,也取得较高成就。其早期,魏明帝于洛阳建总章观,高达十数丈,雕凤于上,作高飞状。晋代建太极殿,楼阁、屋柱、屋檐,皆饰以龙凤、百兽之像。南北朝时,现南京为南朝帝都,其帝陵多置石兽,如宋文帝陵,置二石兽像,具刚大强悍之气。始兴忠武王萧?碑,有螭首饰于碑头;吴平忠侯萧景及安成康王萧秀之墓前,有石兽像高九尺余,其姿态已少汉雕浑朴之气而渐趋灵动之态。石兽中最常见的是石狮,其形象少写实而多虚拟。南朝各代帝陵和皇室显贵之陵墓,多在现南京及附近句容、丹阳等地,现保存下来的凡二十五处。其石像大凡可分二类:帝陵前独角兽称麒麟,双角者称天禄;王侯显贵墓前置石兽像,称为辟邪。梁代南康简王萧绩墓前,有辟邪一对,相向而立,形类于狮子,躯高三米,圆目、无角、张口作怒吼状,垂舌至胸,有恐狞之态,有双翼作鳞纹样,似鸟状而非鸟,四腿驻地,十分有力,是陵墓卫护 “将军” 的象征。 隋代虽历时短暂,仅历二帝而亡。然自周武灭法到开皇元年,杨坚因受禅而始开佛禁,建塔造寺,以及在寺塔上雕饰佛像,极一时之盛。开皇二十年,诏颁所谓 “形象”保护法,言凡有敢毁坏偷盗佛及天尊乃至岳镇海渎神者,以不道论;凡以沙门而毁佛像、道士而坏天尊之像者,以大逆不道论。据《法苑珠林》卷一○○,到炀帝继位,已修治故佛像十万六千五百八十躯; 造新佛像一百五十万八千九百四十躯。短短数十年间,石窟雕凿及雕刻之作极多。仅山东境内,就有历城千佛山、玉函山、益都(青州)驼山、云门山等处新添佛像,原云冈、龙门、天龙门以及莫高窟等,亦继续雕凿之伟业。同时,又发展了道观雕塑艺术。这无数佛像及元始天尊等像,不仅大量存于寺观建筑空间中,也有许多形体趋于小型者,藏于民间宅舍,成为膜拜对象。无疑,隋代造像是唐代建筑之雕塑艺术的序幕。 唐代雕像之风极盛。首先是帝陵之雕塑艺术具有无限风光。仅看乾陵,就能窥唐十八位帝王陵寝雕塑规模之一斑。乾陵前有排列有序的华表一对、翼马一对、驼鸟(浮雕)一对,马及驭手五对,石人七对,外族首领像六十尊,以及卫护于最后一道城门前的雄浑石狮像一对。石狮前足撑持、身躯后蹲,作怒吼之状,有无比有力、强健尊严之气概。且翼马、驼鸟,及穿胡服之首领像等都具有异族情调,使整个陵寝建筑形象具有包举宇内、小视天下的大唐气象。 另外,唐代出现了一批值得千古传颂的雕塑佳作,它们各自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并且参与建筑文化的创造,使土木之物及其空间形象更见辉煌。其中,“昭陵六骏”浮雕,使唐太祖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合葬墓更具有阳刚之气;龙门奉先寺大卢舍那佛像,结跏趺坐于伊阙之际,具有非凡的气度; 天龙山石窟之十四洞菩萨像,风格细腻,肢体比例真实,富于世俗生活之美感。敦煌莫高窟的天王塑像,为佛国卫护佛像。“护世四王,各治一方,护其所部,使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也。”(《维摩诘经》注)一般天王像有威猛、狞厉之相,而莫高窟之天王像,在审美上,往往被世俗化了。有的气宇轩昂、憨厚、有力、质朴,虽为天王,实质是现实生活中武将的形象反映,如第322窟;有的面容和善,神情安闲,少天王原本所具之“凶相”而多愉悦之情,如第194窟;还有的身披战袍、脚踩厉鬼、双手叉腰,表现出与“马踏匈奴”像同样的文化主题,如第46窟。还有的如白玉圆雕菩萨像、女俑像、乐伎像以及唐三彩马俑等,一般均有唐代尚“肥”的审美特点,它们的艺术生命,在建筑空间环境中显得很活跃,它们的存在,使中国建筑文化形象生色。 同时,在唐代如此雄放而卓越的建筑文化与雕塑艺术之中,走出了一大批雕塑艺术家。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张寿、宋朝、王元策、李安、张智藏、陈永承、窦宏果、刘爽、赵云质、张爱兜诸人。如“敬爱寺佛殿内菩萨树下弥勒菩萨塑像,麟德二年自内出。王元策取到西域所图菩萨像为样,巧兜、张寿、宋朝塑,王元策指挥,李安贴金。东间弥勒像,张智藏塑,即张寿之弟也,陈永承成。西间弥勒像,窦宏果塑。以上三处,像光及化生等,并是刘爽刻。殿中门西神,窦宏果塑。殿中门东神,赵云质塑,今谓之圣神也。此一殿功德,并妙选巧工,各骋奇思、庄严华丽,天下共许。西禅院殿内佛事并山,并窦宏果塑。东禅院般若台内佛事,中门两神,大门内外四金刚并狮子昆仑各二,并迎送金刚神王及四大狮子,两食堂,讲堂两圣僧,以上并是窦宏果塑”。 宋代艺风趋于细腻化,精致而少硕大,多尚阴柔之美而少阳刚之气。唐末兵乱,继以五代,赵宋一统,虽有中兴于一时,但国力及文化之大气磅礴已远不如唐。宋代理学渐兴,思想观念渐趋刻板,建筑文化则有法式之成熟,而建筑空间中的雕塑艺术因素,亦有阴柔化的倾向。 在宋代的寺庙建筑空间以及民间老百姓之宅舍中,最多的佛像是观音像。观音菩萨在原佛经中为男身,唐宋之间转为女性,这一变演实在是意味深长的。如四川大足北山石窟中的“数珠手观音”像,仅126厘米高,头戴花冠,身披长裾,衣褶线条流畅细致、身材匀称而形容姣好,足登莲台而裙带飘举,其上身微向后侧转折,两手自然交于腹前,娴静而温雅,微笑着面对世俗,是一个世俗化了的观音像。山西晋祠有圣母殿,相传为奉祀周武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所建造,为晋祠之最古老的建筑。该圣母殿内陈设着43尊彩绘塑像,大部分为宋初原作,邑姜塑像设于大殿正中神龛。所有塑像形象娟丽,风格雅好,充满了现实生活之世俗情调。当时,有些雕塑,还保存着一定的唐风唐韵,如隆兴寺的观音铜像,为开宝间遗构,高达50市尺,四十二臂,面容和平,为现存最大之铜雕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