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类:【文化精萃】 把马克思的学说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结合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最初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赖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与20世纪以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认为,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思想给予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力工具,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个人和社会现实的实质,在各自强调的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这两大学说又都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弗洛伊德过于强调心理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人的行为中的决定作用,忽视了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的因素。而马克思则忽视了心理因素的社会作用,忽视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它们对社会结构的反作用。因此,他们试图把两者中仍然具有真理性的思想结合起来,建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他们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马克思的经济分析结合起来,建构一种完善的社会批判理论;把弗洛伊德的爱欲理论与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结合起来;把弗洛伊德关于文明即是爱欲受压抑的观点与马克思劳动异化的观点结合起来,等等。实际上他们是从弗洛伊德主义出发,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引向了对人类本能压抑的批判,进而对社会文明和技术的批判;用“性欲经济学”、“性政治运动”以及“本能革命”、“心理革命”、“意识形态”的革命来取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革命;把人类的社会解放变成了解除欲望压抑的“性解放”、 “爱欲的解放”。他们认为,这种理论将为批判当代资本主义与实现人类解放,指明了新的方向。这种理论对于理解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确实提供了一个新的富于启发性的理论,对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丰富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其对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解都有失偏颇,对于两者的结合也有些牵强附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