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弥勒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弥勒佛

分类:【传统文化】

民间普遍信仰的佛教神碉。弥勒,梵文“Matreya”的音译,“慈氏”之意。为大乘佛教中菩萨名称。据《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成佛经》载:弥勒出身于印度南部大婆罗门家庭,出身显贵,慈姓,名“阿逸多”,意思为“无能胜”。后入佛门,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先于释迦入灭,升入佛国世界一兜率天,其有32相,80种好。据佛教传说,释迦圆寂后56亿70万岁时,弥勒将降世人间,继承释迦佛位,于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于人间。“弥勒下世”说,在民间曾产生过极大影响。中国历史上爆发多次的农民起义,皆利用弥勒佛之旗号,视其为改朝换代的象征。民间的秘密宗教、社团、帮会皆崇信弥勒佛。宋朝以后,民间崇拜的弥勒佛,多为五代后梁笑僧契此,俗称“布袋和尚”。《宋人轶事汇编》卷一三引《鸡肋编》云:“(布袋和尚)临终作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识世人,时人总不识’。”世人皆以其为弥勒化身,遂塑其像祀之。其祀像多为袒胸露腹,手掐佛珠,笑口常开的胖和尚,民间又称其为“笑弥勒”。后世之人也称其为“送子弥勒”。

本为兜率天菩萨。《弥勒下生经》载,释迦弟子阿难问世界将来之事时,释迦牟尼预言说:“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肋生,如我今日右肋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生。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降世后的弥勒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金黄色。释迦牟尼还预言,随着弥勒的降世,人间将出现“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的太平盛世,弥勒的形象由此而带有了救世主的色彩。中国古代人民在穷困难堪之际,常借弥勒出生的口号揭竿起义,元末的红巾起义便是一例。《宋高僧传》卷二十一载,一位名契此的和尚,常以一杖背布袋入市,见物便乞,出语无定。契此临终时,端坐于岳林寺盘石上,作偈言自己是弥勒降世。时人以为弥勒佛显化,纷纷画其像张贴墙上。许多寺庙都有弥勒佛造像,为一大胖和尚作单跏跌坐状,一手持念珠,一手握布袋,且笑容可掬。这尊造像的原型即契此。

在印度和中国,非历史上实有的“佛”在不断增多。这些佛都有一些详细的说明。例如阿弥陀佛,即“无量光佛”,他生活于“西方净土”,身边也有无数菩萨环绕。至于弥勒佛,即“如来佛”,他是兜率天的统治者,他以高贵和禁欲主义的形象出现,用他深不可测的目光,注视着遥远未来,并且将要拯救世界 (但历史上的佛陀却从未作过这样的允诺)。到公元一千年末,弥勒佛 (即如来佛) 外形变成了一个肚子胖大的笑佛。在宋代 (公元960―1280年),他成为东方最为流行的神之一。

他的基本形象是一个袒胸坐着的胖男人,手里拿着个袋子,老是笑着。他身边还常有些儿童环绕,有时这些孩子还以网来网他,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再放开他而已。他是天真和蔼的象征。由于胖弥勒的出现具有革命性的特点,所以对他的崇拜曾遭到早期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但是胖弥勒以其“无忧无虑,视世界为幻境和愚俗之所” (沃尔夫冈? 巴乌尔语),使统治者收起了钢牙,这无疑为“如来佛”带来未来的安全。

“欢喜佛”与弥勒佛无关,它是性关系的一种婉转说法。

在各寺庙天王殿内中央南面都塑有一笑口常开,袒胸迭腹,背一布袋的胖和尚,俗称大肚弥勒佛。据佛教传说,其出生于婆罗门家族,后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先佛入灭,未来将继释迦而降世成佛,广传佛法。中国寺庙所塑之佛并非佛教传说之弥勒佛,而是五代时一个名叫契比的僧人,即“布袋和尚”。是浙江奉化人,常以杖背一布袋,随处偃卧,形如疯颠,而示人祸福辄应。因其死时说偈“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识世人,世人总不识。”,世人因以为其是弥勒化身,遂造其像为弥勒以祭之。

本佛笑口常开,大肚能容,极受汉人的喜欢。人们不仅在寺庙里塑像供奉,而且许多人在家里设神龛供奉其像。在汉人心目中,弥勒佛是慈祥宽容之神,也是引导和教化人们处事待人的良师益友。更有甚者,认为弥勒佛神力极大,无子可求子,有灾可禳灾,有难可免难,无财可求财,有罪可赎罪……无所不能。读书人家,书香门第,常修“难得糊涂”,修来修去对世事看得更透彻更清楚,这样更免不了人生的痛苦,而当他一旦痴迷于弥勒佛,则豁然大彻大悟。因此,那些有学问的人则更加从心底里信仰弥勒佛。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