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御史大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御史大夫

分类:【传统文化】

官名。秦始皇时始置。其位相当于副丞相,主掌弹劾、纠察及重要文书图籍。凡天子诏令,均由御史大夫负责起草,转发宣示,同时,公卿百官的奏章,由御史中丞收受,转给御史大夫,再转呈皇帝。汉时官秩为中二千石,为副丞相,兼任御史府长官。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升。成帝时改称大司空,此时虽为三公之一,但已徒有其名,没有实权。东汉光武帝时,改大司空为司空,更进一步脱离了御史系统而专管土木。晋以后多不置。隋代复以御史大夫为御史台的实际长官,并提高其官品至正四品。唐又进一步提至正三品,专门负责监察及掌理国家刑宪典章之政令,纠弹各级不法官员,并总判台事。凡大案要案须奏请皇帝裁定,一般案件则可斟酌予以处理。一般御史如有举劾,则须先向御史大夫汇报。至宋代,御史大夫成为虚设官职,仅作为加官,缺而不补。元丰改制后,御史大夫作为加官也被废除。金复置御史大夫,由皇帝亲自选任。元御史台设御史大夫2人,官分左、右,官秩始为从二品,后提至从一品,由蒙古人专任。明、清废御史台,不设御史大夫。

官名。秦始置,位次于左、右丞相。西汉初沿置,掌副丞相,司监察、执法,兼管文书图籍。常与丞相一起共同议决军国大计。丞相位缺,多由其升任。其属官有御史中丞,以明法律者为之,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又外督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成帝绥和元年 (前8) 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 (前5) 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 (前1) 复为大司空,与大司徒、大司马并为 “三公”。东汉改称司空,主管土木工程,其监察之职任遂由御史中丞代之。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 置三公官,始复置御史大夫。魏晋承东汉之旧制,置御史大夫,乃三公之职,非专为监察长官。隋唐于御史台复置御史大夫为之长,专司监察。唐武后光宅元年 (684) 改御史台为肃政台,并置左、右两台。御史大夫亦改名肃政大夫,置2员。神龙元年 (705) 去肃政台之名,设左、右御史台。睿宗延和元年 (712) 合并为一台。宋御史大夫不除正员,但为加官。元顺帝至元五年 (1346) 复置御史台。明洪武中改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名遂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