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忠恕之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忠恕之道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儒家的道德实践原则。忠恕之道的最早提出见于《论语?里仁》。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认为自己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在解释这一基本思想是什么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即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忠恕之道。“忠”,指积极为他人设想的原则,即孔子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意谓自己想得到的,也要想着让别人也得到。“恕”,也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行为原则,即孔子所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意谓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他人。南宋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忠恕之道是孔子“仁”的基本内容和追求的道德境界。认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忠恕思想,提出:“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中庸》对忠恕之道也有所阐发,提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之道是孔子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为后世儒家所推崇,忠恕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要求,虽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其表达了对良好人际关系的追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孔子的伦理思想。“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强加于人。“忠恕之道”即处世要以“忠”、“恕”为原则。孔子认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忠”者,有诚恳为人之心,“恕”者无丝毫害人之意。这两方面的结合即为“仁”。这种推己之心以爱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