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总体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总体性分类:【文化精萃】 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使用的一个概念,用以表达他对历史发展特别是这一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的一般性看法。总体性范畴是卢卡奇哲学的中心范畴,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就是总体性,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中继承了这一思想,并把它变成一门全新科学基础的方法的实质。他主要从三方面展开论述: (1) 总体性范畴的本体论基础。主客体的对立是德国古典哲学以来资产阶级哲学的基本特点。黑格尔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黑格尔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哲学,他把整个对象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来把握。克服了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与现象的分裂,将“绝对理念”客观化、上升为现象世界的本原,从而使外部世界成为主体可以把握的客体和对象,实现了主客体的真正统一。但是,黑格尔的总体性概念有两个缺点:一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并没有真正找到历史的主体;二是在强调总体的意义时过于忽视个体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观的创立,第一次将作为历史主体的现实的人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统一起来,作为辩证运动的社会历史总体。马克思采纳了黑格尔关于“实体即主体”的原则,二者的区别在于,黑格尔的实体与主体统一的基础是作为总体的绝对理念,马克思的实体与主体统一的基础是作为总体的实践,并在无产阶级身上找到了真正的历史主体。这样既强调了历史的客观性,又突出了人的现实的能动创造性。但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对总体性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总体性在卢卡奇哲学中成为中心概念,并由此引伸出一整套以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为中心的、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历史理论。他认为,应当离开对自然和社会的实证主义研究,反对单纯考察社会的某一个方面(譬如经济因素),而是去探索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张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相互作用中所呈现出来的总体联系作为考察对象,从整体上把握社会。更重要的是,总体应当被理解为一个动态的现实,社会的总体现实不是在特定时间内包括现实的一切细节,不是拼凑的现象和静止的结构,而是一个历史性的活动过程。 (2)总体性范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总体性首先是一种认识方法,强调总体对于局部的优越性,并依据这种方法把社会生活看做辩证统一的完整过程,马克思的《资本论》为我们提供了总体性认识方法的典范。(3)总体性范畴的人道主义特征。总体性成为卢卡奇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现象的最有力武器,成为他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切入点。人们从总体性中看到了人发展的目标:人作为尽善尽美的总体,内在克服了或正在克服主体和客体、理论和实践、感性和理性、形式和内容的分离与对立。而这种总体性理想的实现要靠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与历史彼此统一的现实整体运动过程。卢卡奇在理论上批判了资本主义反总体性的物化世界,方法论上批判了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教条主义和庸俗的经济决定论。总体性概念的积极意义在于:不是以单纯的自然因素解释历史,而是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物质变换作为历史的基础,突出了人类社会这一物质存在形式的实践性和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总体性概念反映了人类社会运动高于自然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贴近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但是,这一概念也具有明显的缺陷: (1) 它对庸俗的经济决定论的否定扩展到对经济基础性和一切社会决定论的否定。认为使马克思主义决定性地区别于资产阶级科学的,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性,而是总体性观点,把总体性与决定论对立起来。(2) 受韦伯和黑格尔的影响太深而没有完全消除其理想化的先验痕迹。这两个缺点在他晚年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或弱化。总体性概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葛兰西、柯尔施等人也都几乎同时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他们的总体性观点及其内部包含的对历史活动的主观方面的重视,是时代的产物,为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新的角度。卢卡奇等的总体性观点对战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流派产生了很大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几乎全是从这一原则出发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