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特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特纳分类:【文化精萃】 维克多?特纳是20世纪60和70年代相当活跃的多产的人类学家。他在恢复人们对比较宗教学-那些年它在人类学中兴起-的兴趣及开创“符号人类学”的研究方面扮演了主要角色。特纳的第一本著作并不关注宗教,而是从特权化的社会组织入手进行研究。经过研究发现:母系继嗣的原则和从夫居之间的冲突使各个村庄极不稳定。一个男人既想和他的妻子儿女们保持关系,又想把他的姐妹及姐妹的孩子接回家,她们是他的财产继承人;离婚是经常现象;男人们通过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扩张他们自己的村庄,并且他们认为这种扩张不能通过固定的社会群体来实现。特纳在他的第一本民族志著作《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与延续》(1957)一书中提出,不应在社会结构,而应在权力斗争自身及被称为“社会戏剧”的内部冲突的反复表演中寻找秩序。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特纳的宗教研究取向: (1)宗教是最普遍的“补救行为”; (2)由范?盖内普(Arnold vanGennep)描述的“过渡礼仪”三段论常用于仪式之中; (3)仪式表明:思丹布人的生活要实现真正的稳定,根本不在于社会组织而在于仪式中得到最全面表达的宗教及哲学观念。特纳还详细分析了思丹布人许多“苦恼崇拜”的复杂仪式。在分析过程中,他采用许多方法来阐释仪式中的象征意义。这些方法在他所写的一本最成功的著作《符号森林》(The forest of symbols,1967)中有精彩的阐述。这些方法还被广泛采用并影响了一整代的人类学家。除了在非洲从事民族志工作外,特纳还从事其他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对范?盖内普的“阈限”(liminal)的含义进行了更深层的发掘。他认为,“阈限”就是从预设好的社会角色中逃离出来。共同的“阈限性”可能导致进入其所谓的“大同社会”。最具说服力的论证是他对天主教朝圣的研究。在《仪式过程》 (The ritualprocess,1969年)中特纳指出:在所有的社会及宗教现象、时间的反结构、艺术中都可以发现“阈限”。特纳还认为:在当今社会,边缘人处于持续“阈限”或“类阈限”的状态之中。他跨越民族志狭小的研究范围并走在了时代的前头。在随后的几年里,虽然他一直对戏剧充满兴趣,但他还是倾向研究“表演”理论。对他来说,戏剧和仪式也许是一回事。特纳于1920年出生在苏格兰。1983年他在弗吉尼亚大学逝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