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惠施的哲学思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惠施的哲学思想分类:【传统文化】 惠施(约前370―前310),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宋国人,曾任魏相十多年。与庄子为友。博学善辩,《庄子?天下》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曾与庄子及南方异人黄缭有过哲理上的论辩。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庄子?天下》)。其学说特点注重从自然科学方面探讨哲学问题,与孔子、孟子等侧重社会伦理研究有所不同,“弱于德,强于物”(同上),不因循于旧说,不拘泥于常识,富于创新精神。哲学基本观点为“合同异”,与名家另一代表人物公孙龙的“离坚白”观点相对立。其学说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古籍中。 惠施的哲学思想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注重逻辑思维《庄子?天下》记有十个结论性的命题,称为“历物十事”:(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6)“南方无穷而有穷。”(7)“今日适越而昔来。”(8)“连环可解也。”(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其中第(1)(5)(10)三个命题属于宇宙观方面的问题,“大一”“小一”提出了无限大和无限小的问题,实际是从逻辑分析上探讨宇宙的无限性。“小同异”和“大同异”是探讨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小同异”指各类事物种和属之间的同一与差别;“大同异”指整个宇宙万物皆有共性和差异。“泛爱万物”则从天地万物彼此的联系的角度强调人对万物的态度,提出人与自然要有和谐的关系。第(2)(3)(6)(8)(9)五个命题是关于空间相对性的命题,第(4)(7)条命题是关于时间相对性的命题。惠施注重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强调事物差别的相对性,用深刻的理性思维,动摇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点,把界限分明的对立面统一起来,显示了对事物本质认识探讨的深刻性,在中国古代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惠施忽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质的差别性,过分强调事物的统一性和相对性,抹杀事物间的差别,走向了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