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唯识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成唯识论分类:【文化精萃】 佛教唯识宗的代表作。亦称《唯识论》。唐玄奘编译。10卷。古印度护法、陈世、戒贤等十大论师对世亲所著《唯识三十颂》各作注释。玄奘采其弟子窥基的主张,以护法释的观点为主,杂糅十家之学,集成此说。中心思想论证世界的本原是作为永恒、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阿赖耶识”。世界万物皆为“八识”所变现的现象,把一切均归结为“识”的过程和作用。并说明悟入此理的实践次第。此书宋、元、明、高丽藏皆有收录。注本主要有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和《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圆测《成唯识论疏》、慧沼《成唯识论了义 》、智周《成唯识论演秘》、明通润《成唯识论集解》等。 佛经译著。10卷。简称《唯识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世亲曾作《唯识三十颂》,后来护法等十大论师各自为之作注。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回中国后,原拟将十大论师的注述分别译出,后来按其弟子窥基的主张,主要推尊护法一家之说,而将其余九家学说杂糅其中,译编为10卷,即《成唯识论》。此书内容在于论证世界的本源为“阿赖耶识”(佛性),宇宙万有皆为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所变现,“实无外境,唯有内识”,宣说以唯识为宗旨的佛理。此书为法相宗主要典籍。 中国佛教论书。略称《唯识论》,又名《净唯识论》。唐玄奘采纳窥基建议,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窥基笔受集成,10卷。中国佛教唯识宗依此而创宗。主要论述阿赖耶缘起,“实无外境,唯有内识”,通过“五位”而证唯识实性。按相、性、位分3大部分:(1)明唯识相,通过对三类能变识相及种子、现行、诸业习气等相以明生死相续之理,又释三性、三无性,以明一切唯识。(2)明唯识性,阐明胜义谛的真如,即唯识性。(3)明唯识位,依践行所证次第分“五位”而证入唯识性。主要注释有: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20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4卷;慧沼的《成唯识论了义灯》,13卷;智周的《成唯识论演秘》,7卷。后3书并称为“唯识三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