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54 词合乐的歌词。是隋唐时期伴随新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词的名称,通常是和曲调相对而言的。它按谱填词、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也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宋代开始盛行,句子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诗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它分为“令”、“引”、“近”、“慢”等。“令”一般比较短。“引”和“近”较长。“慢”更长一些。词一般都分段落,一段叫“一片”。它根据词牌要求填词,现存词牌有1000多个。由词牌规定格律。格律的基本要求是:字数一定,讲究平仄,句式参差不齐,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对仗可灵活掌握等。 词ci语法学术语。指由语素组成的、造句的基本语法单位。如“人、葡萄、东西”。词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词有一定的构词方式,有的词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划分词的标准是:1.可以单说,即独立成句。最小的句子就是由一个词构成的。因此,一个语素如果能单说,它就同时是一个词。如:“人”,“小”。2.不能扩展。凡是能让别的语言成分(有意义的,能说得通、站得住的)插入到中间或前后,扩展成更大的语言片段,并能保持住原有的基本语法关系和语义的就不是词,而是短语。反之,不具备上述扩展可能的就是词。如:“吃饭”,能扩展,是短语;“主席”不能扩展,是词。 词ci中国古典诗体形式之一。原为合乐歌词,与隋唐时期产生的燕乐相配合。词与曲调相对而言,故唐代称“曲子词”。敦煌写本称“曲子”。宋代也有称“曲子”、“今曲子”的。词又称“长短句”、“倚声”、“诗余”等。 词古典诗体形式之一。词与曲调相对而言,故唐代称“曲子词”,敦煌写本称“曲子”,宋代也有称“曲子”、“今曲子”的。词又称长短句、诗余、倚声、乐章、琴趣等。词约始于南朝,定型于中晚唐,盛行于赵宋。词包括种类繁多的词调或词牌。除一部分字数较少的令词外,大多数词调分为两段,也有分为三段、四段的。两段的词,前段称为 “上阕”、“上片”,后段称为 “下阕”、“下片”、“过片”。词调总数有一千多个,常用的只有一百多个。词分为 “令”、“引”、“近”、“慢”等。“令”比较短,这些名称都来源于音乐的区别。明代时,出现“小令”、“中调”、“长调”的名称,只是从篇幅字数上区分。词有一定的格律,句式参差不齐,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长的有九字句、十一字句。每个词调字数一定,句式一定。讲求平仄,有的仄声还区分上去入。押韵的位置各调不同,有上下句押、隔一句押、隔两句押等形式,句中对仗较为灵活。 词ci由语素构成。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所谓“能够自由运用”,是指词可以根据交际需要,按语法规则自由地运用在短语或句子里。所谓“最小”,是指词的不可分割性,构成词的语素之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词跟语素、短语不同。语素是词的构成要素,不能自由运用;短语虽然能自由运用,但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因此,词是高于语素低于短语的语法单位。词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和固定的意义。词的语音形式指完整、固定的音节结构。词汇意义是指词本身所能表示的内容,即所表达的概念。语法意义包括两方面:一是它本身单独成句的能力,一是它在组合中的活动情况,即经常和哪些词组合,组合时经常处于什么位置,组合起来产生什么关系等。词可以进行分类,按不同的标准分出的类别不同:根据词的内部语素的多少,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根据词的音节多少,可分为单音词和复音词;根据词的意义的多少,可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根据词的不同意义和不同作用,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做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可以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意义,除副词可以作状语外,一般不作短语或句子成分,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词Ci❶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抓住词“可以独立运用”和“最小”这两个特点,就可以把词同词素与词组区别开来。词素虽然具有意义,但它仅仅是组成词的要素,不能“独立运用”,词则能“独立运用”。这是词和词素的主要区别。有些复合词不易和词组区别开来,这二者之间的界限,区别就在于:词组可以“独立运用”,但不是“最小”的单位;词则是既能“独立运用”又是“最小”的单位。 词又称 “乐府” “长短句” “诗余” “琴趣” 等,是我国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词这种诗歌形式,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形成于中晚唐,而鼎盛于宋代。现传较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其内容相当丰富,但艺术上比较粗糙。中晚唐时期 一部分诗人开始填词,如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词才逐渐走向成熟,并且趋于文人化。词原来是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所以又有 “曲” 或 “曲子词” 之称。后来按照乐谱的声律与节奏而写作新歌词,称为“填词”或者“倚声”。再以后,则按照前人作品的行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从此便脱离开乐谱,成为 一种句子长短不一的格律诗。词的押韵比律诗与绝句要自由得多,可以用平声韵,可以用仄声韵,也可以用入声韵,有的还可中途变韵。词由于原来是合乐歌唱的歌词,因此有许多不同的词调,而每种词调又各有特定的名称,叫做 “词牌”,如 “西江月” “忆秦娥” “如梦令” “念奴娇”“菩萨蛮”等等。不同词牌的词,其段落、句数、句式、字数、声律、韵律等均不相同,按其长短的不同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其中,小令一般是指字句短小的词。前人多以58字以内的词称为 “小令”,如 “十六字令” “渔歌子”等。后将体式短小的散曲,也称为“小令”。中调一般是指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的词而言,前人多以58字以上、90字以内的词称“中调”,如“一剪梅”“蝶恋花”等。长调则是指字数较多的词,前人多以90字以上的词称“长调”,如“水调歌头”“满江红”等。词的形式由于长短句式相间,较之律诗与绝句灵活了许多,其音韵与节奏也更为优美、活泼。 词词表示一定的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结构单位。 词文体。诗歌的一种。均合乐能歌,故与曲调相对而称“词”。唐、五代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每首字数一定,句式参差不齐,平仄、对仗、用韵都有规定。词体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至宋大盛。另有长短句、诗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词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句子是由一个个词构成。词是语素组成的,是语音语义的结合体。词跟语素、短语不同。语素是词的构成要素,不能自由运用;短语虽能自由运用,但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因此,词是高于语素低于短语的语法单位,是不可再分的整体。词能不依靠别的成分就有语法功能,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或帮助造句。词具有一定的意义、形式和功能上的特点。每一个实词经常表示一个确定的概念,词一般都有完整固定的语言结构形式,在它的末尾允许停顿。词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前者包括名词、动词、数词、量词、代词、形容词,后者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词文体名。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因按谱填词,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如《云谣集杂曲子》。宋代时又称“今曲子”。又因词的句子长短不一,亦称“长短句”、“诗余”。词在曲调上又分“令”、“引”、“近”、“慢”等不同种类,后又有“小令”、“中调”、“长调”的分法,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从结构上是分段的,一段叫“一片”。多数词分两段,即上、下片,或上、下阕,或前、后阕,叫作双调。词有不同的词调或词牌,种类繁多,常用的有100种左右。词有一定的格律,即词律,其特点是,每一词调字数、句数是一定的;讲究平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对仗可灵活掌握。宋以前词人填词,要求合乎音乐腔调,又要求合乎一定格律,如字数、平仄、句式、韵位等。格律的规定和音乐的腔调是相关联的,它是通过合乎格律来达到合乎音乐的腔调。但格律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有许多词人只懂格律不懂音乐,他们只按格律填词,使词与音乐逐渐脱离,成为纯粹的抒情诗形式,不再兼有合乐的功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