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成殓分类:【风俗文化】 旧时或现今农村土葬,成殓是丧礼的第二步。其实在成殓之前,还有几个丧事要办,其中最重要的是“尸装”,俗称“穿寿衣”。民间习俗在人还未“落气”之时就为死者穿寿衣,说是未死之时穿了寿衣,不会变成鬼后赤身裸体。这种习俗按理是不可取的,因为人在未落气时,为之穿寿衣,是经不起折腾的。所以在丧礼中,此俗未列入丧礼。丧礼中把穿寿衣列入成殓第二项仪程,即举尸下塌之前,整以服装。旧时尸装少则七件、九件,多则十三件,忌双数,现代一般尸装为三件、五件,为单数。尸装后,以绸掩首,叫盖“子孙被”,也忌盖双数。约一个对时(24小时)而殓。既殓而后入棺,旧称“大殓”,丧主等凭棺哭之。而后盖棺,即称之为柩。灵柩放于中堂,并设孝子苫?于旁,作为寝息,日夜守灵。 但现在城镇进行火葬,所以成殓多是将尸身移入在室外搭起的灵堂中,并装入火化的“棺材”里,这种棺材多为玻璃棺盖,以便吊丧和开追悼会时与遗体告别。 为了瞻仰遗容,就要对遗体进行整容。整容除在死者落气时,把眼睛和嘴合闭外,还须化妆,另外还要给男姓死者修刮胡须。经过整容,死者如生,含笑九泉。 即经阴阳先生择定日时,家人将死尸装入棺材。蔚县人成殓讲究见红死见红成殓,不见红死不见红成殓,即太阳落山或太阳未出时去世的,也必须在没太阳的时候成殓。不论何种原因,凡当夜12点前不能成殓者,均需停尸三天后才可成殓。这三天里,死者一直躺在炕上或门板上,对死者、生者均不吉利,为达到“眼不见,心不烦”,人们便当天成殓。成殓时,先将棺材移至屋地上,棺材底下倒放两条板凳,棺材内要装好所有镇物:干草(谷草)、五谷、柏木、小灰(炭灰)、生铁、乱丝(马尾罗底)、木炭、朱砂、神曲(一种药材,如果没有,用酒曲代替也可)、雄黄、七个红枣(早逃生)、七个硬币或铜制钱(俗称垫背钱,与怀里的倒头纸包合起来,说是前后有钱花。现今亦有按亡者岁数放垫背钱的,比如亡者是60岁而死,垫背钱放62个,一岁一个,另外,天一个,地一个)、七条黄纸条、七条白纸条(合起来统称阴阳纸)。 棺材内的镇物放齐全后,由亲朋好友将亡者尸体抬入棺材内。移尸时,不让亡者尸体挨着门框,说是亡者挨着门框(也叫尸首刮门框),子孙后代难发旺。所以抬尸时要有专人用黄纸、笤帚或排子挡住门框。尸体入棺后,孝子们要将亡者生前所喜爱之物放入棺材内。 移尸入殓结束后,马上将灵桌摆放在棺材前面,并将原来供奉在亡者头前的供品、香炉、灯盏移放到灵桌上。然后让孝子在灵桌前面用白麻纸扎一块掩帘,亦叫桌裙。纸裙不用糨糊粘,怕粘连活人。丧盆放在灵桌下面。从此至出丧(发丧)前不断燃香火。蔚县人认为断香火就是断子绝孙,所以熏从入殓后至发丧期间,孝子要轮番守灵上香烧纸。在棺材后面放一盘馍馍,供奉看材鬼神。意思是让它看好棺材守好灵,不发生任何意外。 在冀南一带成殓时,请木匠将棺材口沿刨好,因准备的棺材口沿不刨,呈毛口状。棺内铺好褥子、衬单,上面放七个铜钱,放上枕头,将尸体放入棺中。如死者是女性,身体短小,脚部可放一个落线的落子,头部也要放稳。同时放入生前心爱之物,即殉葬品。然后死者的女儿用手揭开蒙脸布,用一块白布沾点水,象征性地给死者擦擦脸,这叫净面。在整个成殓过程中,孝子不得哭泣,以防眼泪滴入棺中。这时如死者的亲人都在场,成殓后即用木楔或铁钉将棺材盖钉死,这叫封口。如死者还有远在外地的子女等亲人尚未赶回奔丧,则要暂缓封口,等他们赶回见死者最后一面后封口。封口后孝男孝女们哭棺志哀。 也称“入殓”,是将死者抬入棺木的仪式。一般在人死后第三天举行(若第三日不吉,便不计死亡当日,而视第四日为第三日)。届时,死者的亲朋好友、侄男望女都前来与死者见上最后一面。 入殓前的准备工作相当繁琐。首先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和棺材摆放的位置、方向,推算出几时入殓为吉。然后,由茶房根据家属意见向亲朋好友下成殓帖子,告明入殓时辰。亲朋好友参加入殓仪式一般不送礼,而讲究送“纸盘”(一种包装考究的香和烧纸捆扎组成的祭品)。棺材和死者面容在入殓前都要再度装饰和修整,常由茶房负责。先将七彩绸铺在棺材底部,放好头枕、脚枕,绸上按一定位置放七枚铜钱,谓之“七星板”(即头、两肩、两臀、两脚各一)。其长女要一手拿着盛丝棉和清水或酒精的小碟,一手拿着竹签,由阴阳先生为死者用清水或酒精擦拭眼睛、鼻子、嘴和耳朵,谓之“开光”。其口中还要念叨着“开眼光,亮堂堂;开鼻光,闻味香;开嘴光,吃东西香;开耳光,听八方;开心光,心豁亮;开脚光,走四方……”等所谓咒语。之后,再用一面小镜子为死者照一照,之后,将镜子摔碎,表示死者在阴间可以眼光明亮、吃八方、听八方、闻八方。 入殓时,讲究“长子抱头、长媳抱脚、次子、女儿抱腰”。当死者被抬入棺材后,阴阳先生要用一条在寺庙里开过光的绸带量一量死者是否躺平,位置正不正。富有之家,还要给死者口中放一颗珍珠,平民百姓则多放一红纸包着的一小撮茶叶,认为这样死尸不易腐烂。死者的双手也不能空着,富者左金右银;贫者一般左烧饼右棍(筷子)或左烧饼右田鸡。因说人死后有三魂,一魂守尸骨;一魂投胎转生;一魂奔赴西天。而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林、鬼门关拦路,一旦遇有危难,便可用手中物品帮助脱险。 此外,棺内还可放适量的随葬品。男子有烟具、茶具、酒、手杖乃至手枪、战刀等;女子多用化妆品、首饰、衣饰,更有甚者怀抱金如意。 入殓时,还要用“包”将死者棺中空隙垫严实。包,多为毛头纸、草纸,内包灯草,贫者内包锯末,富者则使用红、蓝绸子做包。未婚男子用青色包,未婚女子用红色包。 入殓时,所有亲人的眼泪都不得掉入棺内,否则被认为对死者不敬,不利于死者奔赴黄泉。盖棺前,子女们可将盖在死者身上的白绸布前的约1尺布撕下保存,据说可以为儿孙们增寿。 入殓的仪式是由阴阳先生主持,此时的各种执事、一切人等都要听阴阳先生的,不能各行其是。 盖棺时要先盖“子盖”,即第一层盖,实际是一层薄板,里面糊有红布,外面无须油漆,上盖五彩绸以图吉利,然后再盖大盖。大盖与棺材之间用材头钉销上,上飘五彩绸。材头钉是木质的销子,因棺材不能见铁钉子,故采用木销。材头钉一般在起灵前都是虚着塞上,目的是等奔丧未到的亲属来时能与死者见面。 盖棺后,入殓的仪式就基本结束,直至出殡起灵前,棺前须立三张供桌,上铺镶青缎狗牙边的白缎台布。两边供桌分别摆一对花瓶、一对景泰蓝铜器、一对白银蜡扦儿,上插着估衣街“常元合”的牛油大蜡,蜡身刻一副红字对联:“乘鹤西去,驾返瑶池。”中间供桌供死者画像,摆香炉及八仙供果。地下放烧纸瓦盆一具,按时焚烧纸钱。 现代丧礼,因土葬的废除,也就不存在成殓这一礼俗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