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扁担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扁担舞

分类:【传统文化】

壮族民间舞蹈。壮族语称“谷榔”或“打虏烈”,即舂米之意。流行于广西都安、马山等地。每当赶圩休息或喜庆日子,男女均喜欢用扁担即兴对打作舞。演出者人数不限,但至少两人以上,且多为偶数,每人手执一根竹制扁担,上扎红绸,围着长凳或舂米木槽,边敲边舞,或互相碰击,另有人在旁敲打竹简和皮鼓伴奏,表现出播种、插秧、车水、舂米、织布等生产活动,抒发丰收盛节或喜庆佳日的欢乐情绪。居住在云南的壮族青年男女,常在新年期间相聚在一起,用木棍敲击木槽。先由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唱山歌,然后,小伙子们才跑到木槽另一边来共同敲击,一边敲,一边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爱慕之情。扁担舞,形式活泼,节奏快慢有序,音响强弱多变。

壮族民间舞蹈。流行于桂中、桂西一带。壮语称“打虏烈”、“谷朗”、“谷榔”等。源于唐代舂堂舞。原舞分为插秧、车水、打谷、舂米四节,后因舂杆笨重,改用扁担,遂称扁担舞。每当赶圩休憩或喜庆节日,男女均喜用扁担即兴对打作舞。舞者成对,各执扁担,围绕长凳或舂米槽,互相上下左右敲打对方扁担,边打边歌边舞,节奏快慢有致。此外还有竹筒、鼓等打击乐器配合。节拍为2/4、3/4交替出现。

壮族民间舞蹈,源远流行。唐刘恂《岭表录异》记载:“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弦,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

今广西马山县城以及乔利、古寨、加芳、古零等乡,都安县城和高岭、城厢、地苏等乡,大化县大化乡等地,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壮族民众“打扁担”。壮语称“特琅”,又称“打虏烈”,汉译“打扁担”、“扁担舞”,即唐代的“打舂堂”。壮族男女穿节日新装,一双双,一对对,在厅堂中间,在村头、村尾空地上,围在一条条长凳或舂米木槽旁,每人持一根常用的扁担,上下左右不断地互相敲击,或以扁提担提长凳或木槽,或以扁担互敲,打出和谐的音响,在山间回荡,使壮乡春节倍加热闹欢快。其表演分四个阶段:耙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场、舂米尝新。花式很多.以马山加芳式为代表。参加活动以妇女为主,打法轻巧、多变,也有四代同打扁担的。

又称“打扁担”,壮语“foux dwk hanz”。壮族民间舞。流行于广西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是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一般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都有表演,通常是在村屯的谷坪晒场上进行。表演者多为妇女,人数为双数,多少不拘。表演时,各人手持扁担,相向而立,围住一条长板凳。舞蹈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织布、舂米、舂糍粑等动作,或用扁担敲打板凳,或相互敲击扁担;时而双人对打,时而四人交叉对打,时而多人连打、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轻重、强弱、快慢错落有致,动作朴实自然,整个舞蹈秀美清新与朴质劲遒融为一体。该舞主要用竹筒、锣、鼓等击打伴奏,节奏鲜明强烈。

又名“打扁担”。流行于广西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是壮族群众自娱性舞蹈,一般于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表演。通常在农村广场上举行,舞者多是妇女,其人数不限,但必须是双数。每人手中拿一扁担,对面而立,围着一条长板凳。舞蹈模拟打谷、挑担、舂米、舂糍粑等动作,或用扁担敲击板凳,或相互敲打扁担;忽而两人对打,忽而4人交叉对打,忽而多人连打。有立、蹲、弓步、转身打等,轻重、快慢、强弱错落有致,动作朴实自然。整个舞蹈优美清新。用竹筒、锣、鼓等击打伴奏,节奏欢快热烈。

是春节期间壮族妇女自娱性舞蹈。流传于桂西马山县白山、古寨、加芳乡,都安县桂江、地苏、安阳乡。舞者二、四、六人均可,各持扁担对立于长凳旁,时而扁担对击,时而扁担击凳面。在屋檐下、晒场上舞蹈,民众围观。

壮族扁担舞(王梦祥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