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打秋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打秋千分类:【文化精萃】 朝鲜民族固有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每年端午节、春秋季,妇女们乐于进行的游乐活动。秋千绳系于12―15米高的大树上或系在10米高的铁管上,绳子距地面1.3米。绳子下端有一脚踏板。比赛时,在秋千前方的大树上系一个铃铛为目标,运动员边荡秋千边用脚踢铃,每踹到铃一次,铃的位置要升高一次,1米、50厘米、20厘米,直至运动员踢不到为止。铃的位置越高,说明运动员成绩越嘉。秋千比赛分单人秋千与双人秋千。参赛运动员身上不得带有金属器物,统一着民族服装。 旧时台湾高山族排湾人婚俗之一。为贵族名门专宠,平民不得享用。秋千立于女方门前空地由男方卜日架设:首先进山伐木,伐得的四根柱子必须同时进村,以为趋吉纳福。柱子上架横梁时,男女双方各派若干人献技,比赛爬杆上梁套藤索,先爬上者为胜。若男方输了,罚酒;倘若男方无人爬杆,可赏酒请女方之人代劳。女方如系“团主”(地主),横梁上悬挂象征阶级荣誉的木制刀枪。尔后,双方亲友环绕秋千歌舞,新娘翩然把袖,率女友逐一荡秋千,新郎则牵引藤索以助兴。待兴尽而归,始行婚礼、婚祭之仪。 又称“荡秋千”。清明节习俗。秋千,古作“砥磲”,意即揪着皮绳迁移。初,民间称为“千秋”。相传,本是北方胡人一种游戏,齐桓公北征山戌族,带入中原。唐人呼为“半仙之戏”。在园林中或空旷处竖两木为架,上加横木,下悬二绳,绳下横系一板,人立其上,手握两绳使身体上下飘荡,谓之“打秋千”。淮坊旧有转秋千之习。民国二十四年《临朐县续志》:“寒食清明二日,……人家植双木于院落,系绳板为秋千,唐人所谓半仙戏也。又或于市町广场竖巨木高数丈,缚车轮以木杪而垂屈板于周遭,有多至32索者,横巨木下而以人力推转,妇女靓妆,盘旋空中,飞红飘紫,翩若舞蝶,千百为群,蹴尘竟赴”。打秋千,实有健身壮体之功效。 打秋千,是黎族群众最喜爱、开展得较广泛的活动项目之一。参加者主要是青少年。男女青少年放牧或到山兰地看管山兰稻时都可以打秋千玩乐。秋千的制作方法: 在芒果树结实粗大的枝干上,捆扎秋千架,也可以到山上寻找结实的山丝树、坡垒树或黑墨树做成秋千架,两种方法,都要保证麻绳和枝干以及整个秋千架子的结实和坚固,才能保证安全。荡秋千,有单人和双人。双人荡的,男女都可搭配。青年们互相比赛看谁荡的高、时间长。秋千此起彼伏,一高一低,喧闹嬉戏,喝彩声不断,充满着黎族人民勇敢豪放、乐观向上的精神。 分“甩秋”和“磨秋”两种,盛行于贵州遵义和广西隆林一带。“甩秋”是用绳索在空中悬荡,青少年打起甩秋,腾空而过,宛如飞人。“磨秋”是用横木进行盘旋,两端各坐一人,距离地面较近,参加者不局限于青少年,中老年人也可参与。打“磨秋”是广西隆林仡佬族春节期间进行的一项传统节日活动,参加的人数众多,气氛欢乐详合。 台湾高山族排湾人结婚庆典。为贵族名门专宠,平民难以享用。秋千树立女方门前,由男方卜日架立。仪式包括:派人进山伐木,砍回的4根木柱必须同时进村,以为趋吉纳福。立柱,架横梁后,比赛上梁套藤索。届时,双方各派悍勇若干,爬竿上梁套藤索,先上者为胜。若男方败,则罚酒;如男方无人参赛,可赏酒请女方代劳。女方家族如系贵族团主,横梁上还要悬挂木制刀枪,以象征显赫地位。迎亲时,联姻双方亲属环绕秋千合围歌舞,然后,新娘联袂敛袖,率众女友逐一荡秋千,共享新婚吉庆。新娘打秋千时,新郎牵引藤索,兴尽而归,始行婚礼、婚祭。 是湖南许多民族都喜爱的活动,尤以湘西苗族、侗族、土家族更为喜爱。他们常常在村前寨后的大树上、屋枋上、鼓楼枋上、寨门、花桥枋上吊两根粗壮结实的绳子,捆上一块坐板,便成了儿童游戏的秋千。大人的秋千则结实像样得多,可站着荡,也可坐着荡,还可两人对立站着荡。常常进行比赛,看谁荡得高、花样多。苗族立秋日赶秋时,打秋千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还有四人秋、八人秋。参加八人秋活动的运动员一般男女各半,借以锻炼身体和进行择偶。 湘西苗族“八人秋”(奉大春摄) 这是一种大型民间体育和娱乐活动。流行于全省多数地区,乐清、蒲岐的秋千,于明末清初之际由闽传入。秋千设在南门半街以南,因这里场地大,可容纳观众千余人,正月十四或十五日在这里举行打秋千。先以两棵大木为架,高约20米,架顶用四根粗麻绳,向对角延伸拉紧,绳尾结桩固定,使架稳定,以防表演时架倒伤人。两木相隔约8米,两木之间装秋千活动转轴四个。每轴高约6米,宽约6米,选勇敢机智的十一二岁男孩若干人,先用带子将男孩紧系轴中间横木上进行预习,如无其他反应,即可上演。架底周围绕2米多高的帆布笆篱,鼓乐伴奏及推轴旋转的青壮年均居其中,观众看不见架底内景。每场表演为四人,多以京剧折子戏中人物打扮,推轴旋转如飞,上下翻腾,筋斗连珠,伴以鼓乐、鞭炮,有时夹放焰火。远看像自动旋转,令人叹为观止。举办一次打秋千活动耗资颇多,往往相隔五六年,甚至七八年举办一次。由于蒲岐的秋千不同凡响,且多年难得一见,每次举办时,远亲近友,均不邀而来。 秋千,繁体字为“砥磲”,与皮革有关,一般是在高高的木架上悬挂皮绳或麻绳,下拴横板,玩者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前后摆动,摇来荡去,俗称“荡秋千”、“打秋千”。荡到高处,飘飘欲仙,因此又有“半仙戏”之称。山西农村乡镇,每到春季,都有扎秋千于街头巷尾的习俗。无论男女,都可荡游,尤其是小媳妇和大姑娘荡秋千,认为可以“摆疥”,即祛病,可以“释闺闷”,即放松心理,荡走百病,显露姿容。荡秋千有时也进行比赛,有赛荡得高的,有赛技巧的;有单人荡,有双人荡或多人荡。有的是夫妻同站或一站一坐,或中间夹坐自己的孩子,全家共荡,荡秋千可以锻炼人的轻捷勇敢,因而古代称为“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者”。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吕梁根据地把荡秋千作为军事训练手段和工具,为的是“锻炼体魄,好打日本”。山西许多农村从春节起扎架,一直到清明甚至端午节后才拆架。秋千架上还贴有对联:“仙女腾云飘飘起,神郎驾雾步步高。”横批:“壮志凌云”。打秋千好手,腾云驾雾,如燕飞翻。另外,还有一种秋千,是用高杆埋插于地中,上面固定一车轮,轮周悬挂两个或三个秋千,轮转秋千转,俗称“转秋千”或“磨秋千”。如今公园里的此类秋千为传统秋千的改进型,以电为动力,缺乏民间“荡”或“打”的风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