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抛绣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抛绣球分类:【传统文化】 原是古代壮族的一种游戏。相传在春节期间或在春光明媚、百花斗艳的春天,铜鼓一响,姑娘们拿着自制的绣球云集于选定的旷野唱歌,小伙子们闻声即前往与姑娘们对歌。歌毕,便进行抛绣球活动。这时,男女双方分列成两队,由女方先将绣球抛出,男方接球后即抛回女方。其中以能接球者为胜;因球势猛而接不住者为输。输球者要以身上佩带的饰物如手镯、戒指、手巾之类作为“罚品”,系在绣球上抛还对方。以后这种游戏渐渐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媒介,绣球也成为表达爱情的信物了。当姑娘接到某位小伙子的“罚品”,如果对他有意,即将原物抛还,小伙.子则心领神会,默认“同年”。接着双双退出球场,谈情说爱去了,“一帆风顺”的话,三五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定下终身大事。更多的是,男女青年在歌圩上通过对唱山歌传情,当情重意深时,姑娘将礼物系在绣球上抛给心上的小伙子,小伙子接球后,也将自己的礼物系在绣球上抛还给姑娘,彼此经过誓约建立爱情关系。此后每到节庆日子,小伙子就买糖、饼、绸巾等礼物送给姑娘,姑娘则以自做的鞋、衣物等酬谢。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往来,双方有了进一步了解后便结为夫妇。 苗、壮、白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流行于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多在歌圩期间举行。绣球以谷壳、棉籽填充球仙,大小不一,重约三两至一斤不等,有圆形、方形、月牙形、鸭子形、菱形等,并系有彩带和彩丝穗子。比赛时,男女青年成两队分别站于歌棚两侧空地,各队派一人做裁判。开始,绣球集中于一方起抛,然后再轮到对方抛回。抛时,手挂绣球彩绳,甩动绣球,抛过棚顶,落入对方场内,对方接不住为负。每负一次,胜方俘虏一人。胜方还可用斗笠往负者脸上扇风,或往其身上淋水,称其“风”和“雨”。在活动中,若姑娘看中一小伙子,便将绣球抛去,若小伙子也有意,即系礼物于绣球上再投报姑娘。 广西壮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由古代投甩青铜铸制成的兵器“飞砣”演变而来。后来人们用绣球布囊取代飞砣并用以取乐。宋代以后,投绣球成为青年男女表达爱情,沟通心灵的一种“语言”。现仍在广西百色、柳州、南宁、河池等地区流传。每逢春节、三月三、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青年们汇集村头、河畔,男女分聚,先对唱民歌,然后姑娘向小伙子抛甩绣球。小伙子接球玩赏之后再抛还给姑娘,几经往返,有情人便隐退一处互诉衷肠。近年来抛绣球已成为对抗性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有完整的规则,使其健身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壮族歌圩活动中常见的娱乐形式和年轻男女表达爱情方式。歌圩前,壮乡少女三三两两精心赶制绣球。球如拳大小,外用绸布包扎,彩线刺绣。对歌间歇,男女青年分列歌棚两侧互抛绣球,若一方接不住则须受罚,或歌或舞。又因球如人心大小,且端系一彩带,为男女传情信物,意即两情依依一心连。若某女子暗塞绣球给一男子,便是认定意中人,男子则用手帕、毛巾等物品报答,并以对歌结“同年”、“白头”之盟。现“抛绣球”之古风已演变为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而绣球亦为馈宾赠友的吉祥礼物。 壮族男女青年的社交娱乐活动。流行于广西大新、田阳、天峨、环江、融水、天等等地。绣球用布绣制而成,有圆形、方形、菱形、鱼形等各种形状,内装豆、粟、棉仔等物,上端系一根彩带,下端缀着一束缨穗。抛绣球多在节日期间的歌圩上进行。届时,一群小伙子和一群姑娘(包括已婚而未落夫家的妇女)自然分列两队,先对歌赛歌,互相考察了解,然后开始抛绣球。姑娘们将绣球抛向自己喜欢的小伙子,小伙子接住后又抛过来,如此往返嬉戏。如果小伙子有意思,便会在绣球上系上铜钱、纸币等小礼物抛给姑娘,赠物越多越重,就表示小伙子的爱意浓、愿望迫切。姑娘收下礼物,便双双离去,找个僻静处彼此吐露衷肠,直到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才恋恋不舍地唱着情歌告别,并约定下次相会的日期。此活动唐代即已很盛行,柳宗元曾有“男女分行戏打?”的诗句。有的壮族地区还开展正式的抛绣球表演比赛。 壮族民间文娱活动。一般在歌圩节期举行。绣球为圆形,布面,绣有花鸟,内装木棉花或豆、米之类农作物,四角缀以彩色布带,供手握抛掷。玩时,男女分成两对,双方人数相等。男女双方相距一定距离,各列 一方,每方有 一“乜同”即领队,在中间树 一高竿,作为抛球的高度标准。抛球时首先由女方领队手拿绣球,唱完一首山歌将球抛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胜利,否则女方胜。谁胜谁将对方剔出一人,然后由胜方发球。每发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轮流直至 一方“全军覆没”。这时,胜方追逐负方,抢取对方头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戏,尽兴方散。宋?朱辅《溪峦丛笑》载:“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双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此活动也是男女青年传情的方式。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将绣球有意抛去,男方接过绣球,若亦有情意,即系礼物于绣球上投报之。 又名绣球舞。壮族民间游艺活动。主要流行在广西德保、靖西、天等、大新、龙州、田阳、田东、都安、马山等县。每逢春节和三月三歌圩,壮族男女青年对唱山歌,表达爱情求偶,如情投意合,姑娘则将布鞋或毛巾等礼物系在五色绒线的绣球上,抛给心上人。小伙子接获绣球后,依样画葫芦,将自备礼物回敬女方。抛绣球时,抡、摇、抛、接四个舞蹈动作一气呵成,是舞蹈和文体融为一体的活动。 桂西左江、右江流域,壮乡男女青年春节期间集体抛绣球娱乐。所抛的绣球为矩形或多面形,布面外面绣花鸟,里面填充木棉花,四角(或下方)缀有彩色布条,供手握抛掷。抛绣球历史悠久,南宋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写道:“上已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男女目成,则女受而男婚已定。”如今的抛绣球仍基本是这样的玩法,例如在桂西北田林县,集体抛绣球仍由姑娘邀约情人或所追求的对象在村边郊野一起玩。玩时,男女青年各为一队,每队推选一人为领队,两队相隔一定距离,中间树一高竿,作为抛球的高度的标准。开始时由女方领队手拿绣球上下晃动,唱完一首山歌后,将绣球抛向对方。绣球须按弧线抛出,不许直线投掷。男方接住为胜,女方淘汰一人;接不住便算输,也淘汰一人。然后由胜方继续发球,每发一次球也唱一首歌,如此轮流抛绣球直到一方一人不剩。最后胜方奔向负方追赶抢夺对方的头巾、手帕等,追逐嬉戏,兴尽方止。稍事休息后,又可继续玩。胜方的人抢头巾、手帕,多有预定的目标,若非意中人则抢得后要交还原主。 春节期间,桂西、桂中等地壮乡还演戏娱乐。其中,桂西北田林、隆林、西林、百色、凌云等县市多演北路壮剧。百色市阳圩乡、百岗村等地演百色壮剧。桂西南靖西、德保、那坡等县演南路壮剧和木偶戏。桂中来宾、武宣、贵港以及柳城、柳江等县市演师公戏,用壮语演唱。柳州市、柳州与河池地区各县壮乡用汉语演彩调剧,一些圩镇和村屯还用汉语演桂剧,一些彩调、桂剧剧目中,穿插壮语道白和半壮半官(即半汉)唱词。桂中象州县中平、百丈、大乐、寺村、妙皇等乡,大、中村屯都有业余彩调剧团,中平、大乐还有业余桂剧团,春节期间他们到外村演出,往往受到热烈的欢迎和热情的款待。 苗族芦笙(蒙玉祝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