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摩西――物我俱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摩西――物我俱一分类:【风俗文化】 摩西是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先知,是犹太人至高无上的领袖。摩西既是战士、政治家,又是诗人、道德家,还是史学家和希伯来人的立法者。他曾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生活的希伯来人迁徙到巴勒斯坦,创立“十诫”,使犹太民族成为唯一的一神崇拜的民族。 尽管《圣经》和民间传说都将摩西视为最受神恩宠的先知,然而他却没有为自己留下任何塑像供人瞻仰,那是因为“十诫”中规定禁止崇拜耶和华以外的偶像。因此许多艺术家们只能根据《圣经?旧约》中的只言片语来想像他的模样。 米开朗琪罗创作的《摩西像》最具说服力和有代表性。米开朗琪罗将摩西塑造成犹如力士般壮硕的老人形象。只见他双目有神,凝视前方,皱拢的双眉含有怒意,长长的胡须一直垂至腰际与卷发相连,其浓密状更增强了权威感。摩西那裸露的臂膀强健有力; 那紧紧捋着长须的左手青筋暴起,仿佛可以看到血液在流动; 那握着“十诫”石板的右手,显示了维护诫版的坚定决心。我们可以看出,摩西上身裹的松松卷衣与古罗马托加十分近似,双膝上搭着垂褶凝重的披肩,下面还微微露出细麻布内袍的一角。鞋子上的皮条有序地系扎在小腿上,右足稳定而伸展,左足向后蜷缩,似乎摩西准备随时从座位上起身,维护心中的信仰。这是一种威严而又激昂的动态形象。 尽管米开朗琪罗塑造的摩西切合了人们心中的想像,充满神圣感与威严,然而摩西头上的双角却成为艺术史家争辩不休的焦点。据《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记载,学者傅雷认为: “在拉丁文中,角在某种意义上是‘ 力’ 的象征,也许就因为这缘故,米氏采取这小枝节使摩西态度更为奇特、怪异、粗野。”可以肯定的是,米开朗琪罗的创作依据是拉丁文《圣经》。但是美国作家亨德里克?房龙对拉丁译文的正确性提出质疑。他认为拉丁文《圣经》中关于先知头上生角的叙述与希伯来原文《圣经》中的描述不尽相同。因为《旧约?出埃及记》第28章中记“摩西手里拿着两块法版下西奈山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耶和华和他说话就发了光。亚伦和以色列众人看见摩西的面皮发光就怕挨近他……”根据这段希伯来原文《圣经》中的叙述,亨德里克?房龙认为象征“神光”的角有可能是拉丁文的误译。 除此之外,傅雷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对《摩西像》服饰形象视为一种纯粹的假想,其存在是为了适应造型上衬托的需要。但从服装史的角度观察,其形象明显带有古罗马风格。摩西的短袍与古罗马帝国末期的托加十分近似。托加一词来自拉丁语,指的是古罗马人的外套。它最初源于受希腊影响的伊特鲁斯坎人的斗篷式外袍,后受近东缠绕式服装结构的影响,演变成新的形态。帝国末期,托嘎开始变小,只在宗教礼仪中出现。如在巴西利卡教堂中做弥撒的教徒穿着这种服装。此外,摩西的鞋也是古罗马男子的典型足服。它是由未鞣制的生牛皮的皮条制成的凉鞋,名叫“卡尔巴蒂那”。如此看来,《摩西像》的服饰造型非但不是一种纯粹的假想,而且是可以考证出具体历史的服装款式。 除米开朗琪罗外,波提切利、布隆齐诺、丁托列托、菲利普等艺术大师都刻画过摩西的形象。他们艺术之笔下的摩西还有另一种服饰形象――与达尔马提卡十分近似的宽身直筒形袍服。它由两块T字形布缝合,中间留领口,在中世纪的欧洲颇为流行。这种服饰至今也被保留在基督教仪式中。 摩西形象与宗教的关联,源于《圣经?旧约》中对其事迹的记述。所以在中世纪后,其服饰不可避免地受到基督教服饰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服色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如象征神圣的蓝色与象征基督鲜血和神之爱的红色是中世纪时期摩西的主要服色。可见,摩西在为犹太人敬仰的同时,也受到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的尊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