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分类:【传统文化】 政治谋略既然是指在政治、军事斗争中所采取的计谋、手段等,必定是在私有制确立和阶级对抗社会里,才有产生的可能,而且是根据形势的需要而出现。随着政治斗争趋于激烈而复杂,谋略也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愈加多样化。 政治斗争指的是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政治关系总是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往往交错在一起,互相影响,彼此激荡。而当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几个政权的对峙,或分裂为互相割据而又争夺天 下的几个政治集团时,如七国对峙、三国鼎立、五代十国时,矛盾、斗争就更加复杂。 每当农民大起义冲破了旧的统治秩序,各种政治集团便乘机割据争权,争夺江山,各种矛盾斗争便交错在一起。如陈胜、吴广举起反秦大旗后,项羽、刘邦、英布、彭越以及六国旧贵族都纷纷乘机起兵,互相争夺。当绿林、赤眉、铜马等起义军推翻王莽统治后,刘秀、公孙述、隗嚣、卢芳、刘永、董宪、李宪等也乘机割据称王,争夺天下。黄巾起义后,各军阀官僚曾暂时联合作战,镇压了黄巾军,继而便割据混战,大斫大杀达几十年之久。隋末也发生过类似情况,不过时间短些。黄巢起义失败后,继之是五代十国的割据时代。宋以后转入各族政权对立与争战的局面,由宋、辽、夏的对峙,到宋、金分割南北,继而是蒙古、金、宋的对立。明清之际,一度出现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与明及清的三角鼎立,不久便由阶级斗争转入民族斗争。这样,矛盾便很复杂而尖锐。 统治阶级对待人民,固然很残暴。当他们为争夺江山而战时,也是你死我活地拼搏。其残酷情况,不亚于对待人民,坑杀和屠城之事,也不时发生。 因此,各个政治集团的首领人物,不问其是否称王称帝,或具有别的什么名号,在卷入打天下夺江山的争战中,常常要采取一些政治谋略。正因为如此,有些谋略,在某些条件之下,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在和平时期,政治谋略主要是统治者对内维护其“势位”的手段,不仅对待人民,甚至更多的是对待臣僚,如韩非(图300)提出的四大术。 面对着同一的政治形势,不是所有的帝王或政治集团首领都会采取相同的谋略,以处理和解决问题的。 战国以后,许多学者常常批评一些君王统治乏术或无术。一是指不采取对策,一是指对策错了。前者如晋惠帝、明熹宗等昏庸之君,无治术之可言。后者如汉桓帝、明武宗等暴君,自以为其统治稳如泰山,骄傲狂妄,为所欲为,不能正确、有效地管理国家。总之,即使在和平时期,一个王朝的统治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帝王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对社会政治会起一定影响。 清康熙时,著名学者李?说:“以权术行仁义等语,非治平之道也。盖权术之正者,即仁义也,不可曰以权术行仁义也。权术之非者,非仁义也。又不可曰以仁义用权术也”(《平书订》卷一)。他认为,权术即政治谋略,有正与非之分。至于何者为正,何者为非,不同的学者和历史学家,有不同的标准。但有一条,必须对具体情况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至于在群雄割据、夺取江山的战乱时期,各个君王或政治集团首领采取什么相应的谋略,也有高下之分,效果自然也有所不同。一位新帝王所以能统一天下,获得最后胜利,固然有各方面的条件和原因,但政治谋略在其中也起 一定的或相当重要的作用。 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又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善用人者为之下。”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所阐述的某些计谋策略,也为帝王所吸收或采纳。如言:“兵者,诡道也”,即兵不厌诈之意。曹操善于权术,他注《孙子》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又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及对待诸侯的政治策略之类。韩非除提出统治术四大条目外,还为君主设计了驾驭群臣的政治谋略,如《韩非子?主道》所说:“明君无为于上”,使“群臣竦惧乎下”,其法是:“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意即掩匿自己的喜好和意图,使臣下莫测高深。韩非还在《内储说》、《外储说》等篇,引用一些实例,论证政治谋略在权力之争中的作用。从老子、孙子、韩非等的议论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斗争情况很复杂且趋于尖锐,开始重视政治谋略问题。学者是说而未行,因为他们不是当权派;有些君王和权臣则行而未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