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选分类:【文化精萃】 中国最早的诗文选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子,史书也只略选“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分为三十八类,共七百余首。其中包括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不少篇目赖此得以保存,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注重骈丽、华藻。原三十卷,唐李善为之注释,并析为六十卷。注文搜集资料颇多,较有价值;唐又有“王臣注”,着重在解释字句。宋人合二而一,称“公臣注文选”,今有影印宋刊本。此外,敦煌卷子本有残卷。 诗文总集名。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选编,世称《昭明文选》。共选周秦迄齐梁作家有姓名者129家,诗文700余篇,分为38类。以“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文选序》)为选文标准,不选经、史、子文,划出文学与非文学界限。对选文作了“别裁伪体,妙简雅裁”文体分类。主张文质并重,与当时盛行之绮丽文风截然不同;但在具体选文中,仍体现着形式主义文风影响。是我国最早一部古代文学作品总集,为后人研究梁以前文学提供了重要资料。原为30卷,唐初李善为之作注,析为60卷。其后又有吕廷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为之合注,称“五臣注”。宋人合而为一,即称“六臣注文选”。今有中华书局1977年印清代胡克家翻刻宋代尤袤本60卷。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因其主编萧统 (501-531) 死后被谥为昭明太子,故又称《昭明文选》。《文选》所录,上至先秦 (托名为子夏的 《毛诗序》),下迄当代 (南朝梁),唯不录生人,是当时最完备的诗文总集。古代一些作品得以流传下来,就是借了 《文选》的光。萧统生活的时代,是传统文学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人们更加注意“文章” 的艺术性,讲究情思和文采,即将文学视为语言的艺术。《文选》所谓 “文”,就是指语言的艺术,用萧统在 《文选序》 中的话说,就是 “综辑辞采” 与“错比文华”,就是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根据这一标准,《文选》所录为诗、赋以及富有文采而又独立成篇的文章 (包括史书中有相对独立性的 “论赞”),而将经、史、子排除在外,其理由是: 六经既经孔子删定,后人岂可再加 “芟夷剪截”; 诸子 “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史书“繁博”,而且旨在 “褒贬是非,纪别异同”,与所谓 “篇章” 有别。这种区分,似乎令人莫名其妙,如 《庄子》历来以想象丰富(沉思)、词采瑰丽 (翰藻) 著称,即使按照萧统的标准,也应该属于典型的 “文”。如果说 《庄子》是“以立意为宗”,不是纯文学,那么 《文选》 中所选录的诏、册、令、檄、表、诔、碑文、行状等应用文,就更不是纯文学了。其实,《文选》 所录之 “文”,不但要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而且要能独立成篇,这就是 《文选》不收录经、史、子之文的根本原因。后代有些学者认为萧统是将经史子排除在 “文” 之外,这纯属误解。《文选》是分类编排的,大类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 弹事、 、 奏记、 书、 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七种文体,赋、诗下又根据内容分为若干门,如赋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等十五门,诗下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献诗、公宴、祖饯、咏史、百一、游仙、招隐、反招隐、游览、咏怀、哀伤、赠答、行旅、军戎、郊庙、乐府、挽歌、杂歌、杂诗、杂拟等二十三门。这种分门别类今天看来也许非常繁琐,毫无必要,但在当时,却非常有用,因为《文选》 的目的,就是为读者提供作文的范本,这样细致的分类编排,无疑给读者提供了方便。因此,它一问世,便风行开来。唐宋时代,以诗赋取士,《文选》成为士子的必读书,甚至有 “ 《文选》 烂,秀才半” 的谚语。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晋代至隋,出现过二百四十九种类似的选本,如挚虞的 《文章流别集》、李充的 《翰林论》、刘义庆的 《集林》等,但只有 《文选》 流传至今。有趣的是,研究注释 《文选》也成为专门之学,名曰 “选学”,这在古代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其中最著名的 “选学” 专家是唐高宗时代的李善,这位号称“书簏”的博学之士,引用了近一千七百部古书,来注释 《文选》 的语源和典故。这是后代选学家津津乐道的权威注释。如果说 《文选》曾经对传统文学发生过深远影响,那么李善的 《文选注》 对传统学术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诗文集。一名《昭明文选》,60卷,南朝梁萧统(501―531)编。其注本有《文选李善注》、《五臣注文选》。后有人将二注本合刻,为《六臣注文选》。现存《文选》有南宋淳熙八年尤袤刊本,明汲古阁刊本,清嘉庆间胡克家重刻尤本并附《考异》十卷,以后刻本多以胡本为依据。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于1977年以胡刻本断句,影印出版。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省常熟西北)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统擅文,招聚文学之士,编成是书。将经、史、子和文学区别开来,排除在文学之外,史书中惟“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方可入选;所谓“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方为文学作品。是书为总集,按照编者的标准,收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居多,诗歌多选对偶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作品。平易自然之作入选较少。其中最有价值的,当属楚辞、汉赋。尤其是汉赋,多为两汉作家的代表作品。 《文选》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编。萧统谥昭明,故 《文选》 又称 《昭明文选》。全书三十卷,共收录上起子夏、屈原,下迄当代巳故世的一百三十位作家作品,其编排的标准是 “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 ( 《文选》序)。分类颇细,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文体分类及源流的认识,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其时已进入较为细致的阶段。《文选》选录作品,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 “文为本” ( 《文选》 序),剔除了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萧统对 “文” 的认识,认为 “文” 要 “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即在形式上要讲究辞藻华美、声韵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等,才合乎 “能文” 的标准。但萧统也并没有忽视对内容的要求,他指出 “文典则累雅,丽亦伤浮”,而诗文创作必须要求丽而不浮、典而不野,要求能够做到 “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以上所引,见箫统《答湘东王书》)。《文选》的选录、编排就大致体现了萧统的文学认识与标准。《文选》包罗了相当部分先秦至梁初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文选》 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影响深远,唐以诗赋取士,《文选》成为士人的必修课,以至有 “ 《文选》 烂,秀才半” 之俗谚,而 “选学” 因此而立,后代的注本也随之迭出。其著名者有唐显庆 (656―661) 年间的李善注和开元 (713―742) 年间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的 “五臣注”。前者偏重说明语源和典故,体例谨严,引证赅博,代表了当时的学术研究水平; 后者注重疏通文义,帮助读者理解原作精神,也有其价值。及后宋人把以上二注合并刊刻,称“六臣注”。清代“选学” 大兴,梁章钜、胡克家等的考辨,佐证更为精深; 近代则有高步瀛等人的义疏等。现流行的有商务印书馆的 《四部丛刊》 书、中华书局缩印的胡刻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