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文人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新文人派分类:【文化精萃】 印尼文学史上的流派,又名“1933年派”。1933年7月,著名文学家达梯尔?阿里夏巴纳发起创办文学杂志《新文人》。宗旨为促进印尼新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在此以前,印尼无专门的文学杂志。一些文学作品只散见于一般报刊的“文学栏”内。该杂志的出版为活跃的文学艺术家提供了园地和论坛,打破了殖民政府通过图书出版局对印尼文学界的控制。该杂志于1942年日军侵入印尼而停刊。人们把1933年至1942年之间成名的印尼作家称之为“新文人派”,亦有人以杂志创办年代命名,称之为“1933年派”。大致有以下三个特征:1.崇扬印尼民族精神,2.鼓励文化及科学进步,3.主张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与男子平等。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达递尔?阿里夏巴纳的长篇小说《扬帆》、阿尔敏?巴尼的中长篇小说《枷锁》、阿米尔?哈姆扎的诗集《寂寞之歌》和《怀念》、沙努西?巴尼的诗集《流浪之歌》和剧本《麻喏巴歇的黄昏》以及《新人》等。该派受荷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派文学家思想影响很深,主张艺术是艺术家个性最独特的表现,反对传统的文学观念,提倡“为艺术而艺术”。《新文人》杂志在独立后复刊,1953年停刊。在五十年代初,该派作家与印尼“人民文化协会”作家掀起了一场“为艺术而艺术”还是“艺术为人民”的论战,但在印尼文坛影响逐渐缩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