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旗分类:【传统文化】 从很久以前起,旗帜便用于战争中。成吉思汗从1205年起,采用白色的旗帜,旗上有一个黑颜色的月亮。他的骑兵部队据说也使用白色的旗帜。 明代的开创者朱洪武,他的军队开始打的是红旗。朱氏称帝后,又改为黄旗。此后,黄色成为皇帝的象征颜色。 在中国戏剧中,将军们的背上插着旗帜。这是一种华丽的装饰,同时,旗帜的数目也表示该将军所指挥的军队的规模。 皇帝的旗帜(1912年以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 中国皇帝的旗帜上有一条五爪金龙与一个红太阳,或者是镶着珍珠花边的黄旗。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由四颗小星环绕一颗大星组成,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土家族农村公社聚落单位。 “旗”本是在明代出现的组织,原指汉军中用来组合远方调来的吃粮兵丁的单位。在土家族地区,是土官借用这一名号来管理土民的最基层组织单位,相当于现今一个乡。一个是兵制单位,一个是社会行政单位,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清乾隆《永顺府志》卷12对“旗”释曰:“土司各分部落曰旗,旗各有长,管辖户口,分隶于各州司而统辖于总司。有事则调集为兵,以备战斗,无事则散处为民,以习耕凿。”旗长,既管民事又管军事。又载“永保二司隶辰州,桑植司隶澧州……其土民分属各旗,生男女辄报名书于册,长则当差……每军一族。”由于聚族而耕,一族大体相当于一个村寨,一个“旗”辖有若干个村寨,也就是辖有若干个族。又由于“旗”内以大姓之族为主,同时,又夹有其他小姓之族,于是就形成了“部落”。每族都有族长,而某一族长管全部落时也就成为“旗长”。所以,保留着氏族血缘关系,这相当于现今乡,但又不同于乡。明清年间,土家族地区旗分布得很广,数量相当大,永顺、古丈、保靖、龙山、桑植、慈利、石门、鹤峰、五峰,还有九溪卫等都有旗。永顺土司拥有五十八个旗,保靖土司有十六个旗,桑植土司有十四个旗,其他旗数不太明确。“旗”,随改土归流而消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