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旧五代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旧五代史

分类:【文化精萃】

纪传体史书。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简称《五代史》,为与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相区别,加“旧”字。一百五十卷。包括本纪六十一卷,列传七十七卷,志十二卷。成书于开宝五年至六年间(972―973),分梁、唐、晋、汉、周五书,附世袭、僭伪、外国三列传和天文等十志。记述朱全忠灭唐至赵匡胤称帝(907―960)间五代十四帝54年历史。材料根据五代实录诸书和范质的《五代通录》,文献颇备,本纪沿用《旧唐书》体例,对历朝设施,无论巨细,均系属之。列传有后妃、宗室、诸臣三目,十志门类较为齐备,且首创《选举志》,并以世袭等三列传略记十国史实和少数民族政权。叙述确切详尽,为研究五代史的重要史料,欧阳修《新五代史》刊行后,本书渐致湮没。清乾隆年间,邵晋涵等从《永乐大典》中汇辑旧文,并参照《册府元龟》等书百余种,补充正文,附以注文编排成书。已非本来面目。今人陈垣有《旧五代史辑本发覆》。版本有南浔嘉业堂刘氏本,1976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史书名。原称《梁唐晋汉周书》,总称《五代史》。后世为区别欧阳修所撰《五代史记》,冠以“旧”字(欧阳修所撰之书则称《新五代史》)。题北宋薛居正等撰,实为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凡150卷。其中本纪61卷,列传77卷,志12卷。记后梁至后周间54年历史,属纪传体。始修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四月,次年闰十月书成。所据材料主要为各朝实录及宋人范质所撰《五代通录》,颇为完备。按梁、唐、晋、汉、周五朝次序,断代为书,记叙较详。十国史事,分载《世袭》、《僭伪》两传,颇简略。然全书保留原始资料仍多,翔实可信。北宋年间,新旧《五代史》同时并行。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诏令削去《旧五代史》,学官专用欧氏所撰,薛史遂不行世,日渐湮没。清代乾隆时修《四库全书》,馆臣邵晋涵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又以《册府元龟》、《太平御览》、《通鉴考异》等书补缺,遂成今本。

纪传体史书。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总称《五代史》,欧阳修《五代史记》出,改称今名,以示区别。北宋薛居正奉敕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始修于开宝六年(973)四月,成书于七年闰十月,凡150卷,又目录2卷。是书记朱全忠灭唐至赵匡胤称帝间(907―960)五代14帝54年历史。取材多据历代实录及范质《五代通录》,史料完备。修撰者多逮事五代,见闻较近,所记多可征信。其帝纪沿《旧唐书》例,将一朝大事均系属之,使之更具连贯性。列传注意反映十国与少数民族情况。十志完备,有裨史学,惜记事过简。其中《选举志》属首创,为以后诸正史所沿袭。是书材料芜杂,叙次烦冗,观点不统一,每为学者所讥。然所记遗文琐事,亦足资参证,多为司马光《资治通鉴》、胡三省《通鉴注》所取资。原与欧阳修新史并行,南宋中叶后流行渐微,金泰和七年(1207)诏学官只用欧史,是书日渐湮废。清修《四库全书》时,馆臣邵晋涵等就《永乐大典》所载甄录排纂,并旁及《册府元龟》与其他宋人著作中所引之文,按原书体系厘为《梁书》24卷,《唐书》50卷,《晋书》24卷,《汉书》11卷,《周书》22卷,《世袭列传》2卷,《僭伪列传》3卷,《外国列传》2卷,《志》12卷,得以重现原书概貌。又引数十种典籍于欧、薛二史互异处加以辨证,作为考异附注。然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及武英殿本于文字多有窜改,并删去辑文出处,颇失邵氏稿本原貌,为世所不满。陈垣有《旧五代史辑本发覆》可资参考。1921年南昌熊氏得邵氏原本影印出版,1976年中华书局据以出版标点本。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系以嘉业堂刘氏刊本印行,亦得邵本之旧。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更为完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