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春日馈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春日馈赠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分赠土牛”。旧时民间岁旧馈赠习俗。土牛,即春牛,立春之日制作土牛象征春耕开始。土牛最初为泥制,后演化成木制、纸苇扎制。唐卢肇《谪连州书春牛榜子》诗:“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宋时,鞭牛迎春之时,民间出现制作各色小春牛相赠送的风习。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又随之出现“鞭春牛而碎之分赠市民”之习俗。《熙朝乐事》:“至日,郡守率僚属往迎,前列社伙,殿以春牛,士女纵观,阗塞市街,竟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至府中,举燕鞭牛而碎之,随以彩鞭土牛分送上官乡达。”明刘侗、于奕《帝京景物略》载:“立春,侯府县官吏县公服、礼勾芒,各以彩杖鞭牛者三,劝耕也,退各以彩杖赠贻。”春牛馈赠的礼俗至近代渐消失。民间工艺美术中尚可见遗风,如陕西凤翔的泥牛至今仍是人们馈赠的佳品。民间木版年画中,《春牛图》是颇受欢迎的题材。在西南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送春牛”习俗仍在延续,但形式已改为歌舞活动,将一头竹篾扎的春牛舞至全寨每户人家,祈祝丰年,谓之“送春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