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列姆昌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普列姆昌德分类:【文化精萃】 印度印地语小说家。原名滕伯德?拉伊。19岁开始在公立学校任教,此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21年响应甘地不合作运动的号召,辞去待遇优厚的公职,到私立学校作教员,后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并先后主编过《时代》、《荣誉》、《甘美》、《天鹅》和《觉醒》等杂志,创办“智慧之神”出版社。1936年4月主持了印度进步作家协会第一次大会。同年10月8日辞世。他1901年开始文学创作。早年用乌尔都语写作,1915年前后多用印地语写作。他一生创作了15部中长篇小说(包括未完成的两部)。约300篇短篇小说,写了不少论文、电影剧本、儿童文学作品和戏剧,此外,还有些翻译作品。1908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祖国的痛楚》,被英国殖民当局查禁。1916年出版长篇小说《服务院》,被誉为第一部优秀的印地语现实主义小说。小说写一个妇女由于没有嫁妆,不能嫁到体面人家,后被丈夫遗弃,沦为妓女,最后到一个服务院栖身。小说揭露了索取嫁妆的陋习和上层人士的虚伪等。《戈丹》是作者的代表作,发表于1936年。主人公何利原是自耕农,勉强可以温饱,但不断遭到打击、迫害和掠夺,由自耕农降为半自耕农,不久又成了雇工。最后他还想为后代买头奶牛,拼死干活,不幸在刮热浪的一天昏倒死去,身后留下的20个安那也被婆罗门当作“献牛”(戈丹)的礼金掠夺而去。这部小说揭示了印度农村尖锐的阶级矛盾,塑造了典型人物,被誉为印度农村的一部史诗。他的短篇小说大多收集在名为《圣湖》的8部集子中。这些短篇小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他在短篇小说中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划或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地批判了社会现实。普列姆昌德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印地语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不少作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印度被誉为“小说之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