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木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木匠分类:【中国民俗】 石匠、木匠等大多为师徒或同行数人组合,外出行艺,可视为低级形态的民间职业组织。如承接的工程量相当大,才会有十数人或数十人组成一个临时团体,但在农村,石匠承建屋基、木匠承建“起高架”(房屋木架)等项目,往往只需数人。建房木匠一般都带有徒弟,一起做活,师傅弹墨画线,徒弟则下料及锯、刨、打榫头等。三都县水族的木匠带徒,徒弟要随师傅干三年的活路,有木工活就做木工活,没有木工活就随师傅干农活。木工技艺的传授,大都具有保守性的特点。石匠工艺,多采取师传徒受的方式沿袭和发展。学徒随师三年,首先由粗活干起,饮食由雇主供应,不另与师傅分享工程酬金。三年出师,才能独立担当工程业务。 西藏木匠所从事的匠作有数种。 雕刻匠。是制作佛龛、藏柜、藏桌、院门、寺门、经板以及大小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品的木器匠人,为木匠行当中手艺精湛者,一般木匠以制作酥油茶桶、奶桶、酥油桶、独木梯等为主。木碗匠为镞工之一种。 西藏民间木匠经营,大都是应户主之邀,背着工具到户主家做活,户主招待以酥油茶、青稞酒、糌粑、香烟,还付工钱。如遇盖房上梁立柱,要举行“帕敦”仪式,主人用丰盛的饭菜、茶酒犒劳建房工匠,并按工种主次给予一定的酬劳。近年市场开放后,木匠自备木料在家中加工制作各种藏式木器,供顾客上门选购,也有在城镇自设藏式家具商店从事匠作营业者。 木碗是以桦树等的树根和树干上的巨瘤,以及葡萄、杜鹃等的根瘤加工而成的。品种式样繁多,质地结实,不易破裂。木碗加工程序是:将树根瘤锯成或削成碗形的坯料,料后用一种树胶固定,以皮绳传送,用脚踏使其向左右旋转,用车刀车木碗坯和外形。碗加工好后进行打磨着漆即成。碗口和碗底镶银边,既美观又实用。若在碗内底部镶嵌玛瑙、玉石,则为木碗中的极品,据说可换得五头犏牛。加查、吉隆、错那勒布区都盛产木碗。木碗有大小茶碗、套碗之分。套碗是将两个木碗互相扣成圆球形,一打开就成两个半圆形的碗,里面还有一个茶碗,一套三件。使用时用外面的一个碗捏糌粑,另一个碗盛菜,里面的茶碗则盛茶,边吃糌粑边喝茶,用毕扣上,不进虫子和灰尘,是户外劳动或外出时揣在怀里使用方便的餐具。 木雕艺人。木雕佛龛和经版以及民间广泛使用的祭器“朵玛班丹”是木匠匠作中难度最大、影响深远的木工活之一。木雕艺人有俗人,也有僧人,寺院中以后者为多。 古时候的经书是刻在木板上再印刷的,为了增加佛经的感染力,还往往在首页冠以插图。也有不少独幅的木刻佛画,有的是绘制唐卡的底稿,也有的拓印在黄色或白色纸上,作为单色佛画供奉。此外,还有一些吉祥图,像《长寿图》、《风马图》、《天文图》、《医药图》等,也用木雕形式传播。在西藏民间俯拾即是。 木雕线画是由画师画出底稿,由刻工执刀刻成版子,或者自画自刻,甚至不画底稿直接在木板上刻制而成的。 木雕选用的木板为梨、枣、榆、桦之类的树木。秋天伐来刚落叶的红桦木,顺木纹锯成板块,并马上用劈下的红桦木屑煨起微火,把板块熏干,然后置入羊粪里面沤一个冬天,再取出来经水煮、烘干、刨平等程序,而后才能雕刻。 经版都是两面雕刻,旁边有一手柄。版上无论是文字、标点、图画都刀痕清晰、细密坚硬。为了保证刻深刻好,不出错误,规定每人每天只准刻一寸版面,刻好后经过认真校对,挖补改错。校改后的经版放在酥油中浸泡一天,取出晒干,再用一种名叫“苏巴”的草根熬水,将其洗净晾干。一块经版要经过上述程序才算完成了。 雕刻好的经版还有极为讲究的印刷工序。凡重要经典,一律用朱砂印刷,一般的经书也要用白桦树皮烧制的烟墨印。纸张也是特制的,其制作原料用一种叫“阿交如交”的草根皮,纤维好、有毒性,造出来的纸韧性强,且不怕虫蛀鼠啮,久藏不坏。 具备刻经力量的大喇嘛庙都有专门收贮经版的版库,里面用木架、木板将各种经版分类整齐排放。一部大经有千块乃至数万块经版。 佛经佛画的几个重要的刻印中心拉萨、德格、康定、北京等地都有不少作品刻印发行。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德格印经院。印经院有藏版库、储纸库、晒书楼、洗版台、裁纸齐书室以及佛殿、经堂等,设备完善。德格印经院印刷了许多佛学名著和版画,作品远销甘、青、川、藏、内蒙古、云南、北京、南京等地,以及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日本等国,享有广泛的盛誉。 经版是藏传佛教正统教义的产物。西藏民间还有一种用来做祭器的“朵玛班丹”,也是木匠匠作中的精品。相传原始苯教在祭奉自己的保护神本尊和祖先的时候,每有盛典都要杀死一批牛、羊、马甚至人实行牲祭。佛教传到西藏时的吐蕃王朝,仍旧沿袭着奴隶制时期的习俗。一些印度僧人不忍目睹这血腥的屠杀愤然离去。佛、苯教妥协共处以后,苯教杀牲祭祀的教义得到修正,变通代用的祭器就是“朵玛班丹”,上面雕刻着一排排逼真的形象:国王、后妃、名臣、勇将以至士兵百姓等各阶层人物,牛、马、羊等各种牲畜,弓、箭、刀、枪诸般兵器,还有金银珠宝代表财富,华盖、经轮象征宗教。将其陈列尊前,意为所有的一切都属保护神所有,也祈祷神灵保佑,赐福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民间称木匠为“八大作之首”,立梁架檩、盖房建屋都由木匠“领作”。河南民间将木匠分为“细木匠”和“粗木匠”。细木匠主要以门、窗、箱、柜等的制作和雕刻等为主;粗木匠则主要制作各种农业器具以及车、船、梁、檩、椽等大件用具和房建材料。木匠善用“百工五法”,其工具有斧子、刨子、锛子、锯、凿、手摇木钻和墨斗、直角弯尺等。河南民间木匠经营,大都是“背着工具走上门去”,即应户主之邀,前往户主家中服务。干一般小件活,或关系好者,多由户主招待饭菜,不再另收工钱;盖房、做大件用具者,除要户主招待饭菜外,还要收一定的工钱;如为包工,议定工钱后,则自备饭菜。遇盖房上梁、起架锁门口或翻口做棺材盖之类活,无论包工、雇工,户主都要设宴招待并以“封分”(红包)相赠。在郑州一带,完工告别时,户主还要备一包白馍加块肉,让其带走,俗称“捎个包”。大部分木匠干活多在其所住村庄的周围数里、十数里之内。所以情况熟悉,对于干第一次活的人家,称为干“门头活”。干门头活者,事先多不讲价钱,只管做活。活做完后,多由主家拿出钱来,请匠人随便留。此时户主不会少给,匠人也绝不多留,因争多了少了都会自觉“丑气”。 木匠平日多自备木料,闲暇时在家中加工制作各种木器,至集日或庙会时,带上所做器具到集市或庙会上出售。木匠所设店铺,称“木匠铺”,大多临街市而设。 据说鲁班一看红线被大徒弟偷走了,就把本想留用的墨斗子拿出来送给了二徒弟木匠。这墨线也挺好使,也能画啥做啥,就是不如红线灵巧、省力。做活儿时,画完线敲打不开,非得一点一点摆弄,有一处手不到,家伙不到,也不成。鲁班就把木匠平时喜欢用的锛、刨、斧、锯、凿子、钻子都送给他了,还特意为木匠做了一根五尺杆子和一把方角尺, 他对木匠说: 墨线虽没红线好,高门大户把你找。 攒下金银聚财宝,山珍海味吃不了。 后来,也应了这话,木匠活果然好干,钱挣得也多,比石匠吃香多了,就为这,木匠时刻念念不忘祖师爷。 鲁班木匠指木工、木雕、锯木、铁木轮造车等工匠。木匠是旧时中国最为普遍、最为古老的工匠之一,传说,木匠的始祖是鲁班。《吕氏春秋?慎大览》中说:“公输班,天下之巧也。”先秦和汉初文献中记载了鲁班发明云梯、木鸢、石砚、机封、铺首、战船、机车、磨、碾、钻等生产工具和武器,随着时光的推移,鲁班被神化,如说他造铲、刨、锯、曲尺、铜炉器等,后因在峨眉山造金殿有功被封神。 木制独轮车(王明霞摄) 传说鲁班生于公元前507年五月初七午时。那天白鹤群集,异香满室,一个月都未散去。众人都很奇怪,以为此屋要出个大读书人。其实鲁班好嬉戏而不想读书,父母都替他担忧。直至15岁时,鲁班幡然醒悟,跟着一个老师游学。几个月后便妙理融通,对诸侯分裂现象十分不满,于是周游列国号召统一。因没有成效,就隐居泰山之南的小和山,跟一个鲍姓老辈人学雕镂刻画,欲令中华人物焕然一新。鲁班学艺,不用规而圆,不用矩而方,鲁班认为这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有些人画方不方,画圆不圆,是眼光问题。别人没有这样眼光,我们的技艺就消失了。鲁班决心把自己的这种眼光通过做准绳传下去,以后人们修建房屋,架造舟车,置设器皿,都利用了鲁班留下的工具。民间流传的一首诗说得好: 木匠祖师是鲁班,家伙学成不一般, 斧凿铲钻寻常事,曲尺墨斗有师传。 百工五法木匠最宝贵的智慧创造就是“百工五法”。这五法便是木匠使用的五种工具:矩、规、绳、水、垂。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又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矩”是木匠用以直角正方的工具,俗云方尺;“规”是用以画圆的工具,即后世的圆规;“绳”,古代又称“绳墨”,即“墨斗”;“水”取平的技法,古时用水,一直沿用至今;“垂”,取直立的“垂”,是木匠吊正垂直(线)的工具,这种工具也是其他石匠、瓦匠等匠人的通用工具。 榫卯、相材此外木匠的“榫卯”技术(俗称公母)也是一方宝贵的民俗传承,殿堂、庙宇上的“斗拱斜山”样式就更高一筹。木匠的“相材”技艺,更有其行业上的特色,对各种木料的名称、年代、湿变、木级,都能辨识,最能量材使用。 细木匠、粗木匠吉林省农村又有“细木匠”、“粗木匠”之分,前者以箱、柜等家具的制作和雕刻为主要作业,后者以农具、车辆、盖房制作(梁、檩、椽、柱)为主要作业。 上梁木匠最有代表性的劳动是建造新房举行上梁仪式。此俗要择吉日良辰,房中设香案,备有彩钱、香花灯烛、猪牛羊三牲、果品供养之物,木工掌墨师傅把斧头、墨斗、曲尺放在桌子上,五尺杆子斜靠在桌子前方,瓦工的瓦刀、挂尺也放在前方。梁上还要贴“福、禄、寿”三个字。字要斜着贴,福字居中,禄字在左,寿字在右。准备工作就绪,木瓦工和东家洗手洗脸,家主把烛点燃,装香敬神,诸木工上梁。木工掌墨师傅走到桌前说:“鲁班来得迟,正是上梁时。”如果是早晨则说:“鲁班来得早,此刻上梁好。”在上梁前,用四方大红纸在中间画条阴阳卧鱼(太极图),四周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位署画上阴阳八卦图。八卦两边有副对联:“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将画好的八卦,不论三间或五间房,贴在中间房子的脊檩中间,再用一条红线绳穿上几个铜钱,下边用双筷子十字花系在脊檩的八卦上,作卦上的铜钱有历代皇帝的年号,意思是能降魔邪。上梁戳排时,凡乡邻亲友都要给送红彩,要是没人敬赠红彩,就自家事先准备一条挂在八卦上面,以示喜庆吉利。竖起房梁,架上檩子后,就要安上门框。门框上贴副对联:“吉日安门增百福,良辰立柱庆吉祥。”横批:“大吉大利。”有钱人家在戳排立梁时,给木匠师傅一壶烧酒,木匠接过酒来不喝,将酒浇在梁柁头、腰、尾三段,边浇边唱喜歌。词曰: 棒槌(施立学摄) 浇龙头,福长流,祖祖辈辈做王侯。 浇龙腰,寿禄高,祖祖辈辈当阁老。 浇龙尾,日子肥,当家的明如镜,清如水。 也有的木匠师傅端起酒壶奉祀诸位神仙,以求保佑施工顺利,住宅安宁。词曰: 一请天地水府,二请日月之光, 三请开山老祖,四请紫微中央, 五请老君先师,六请风伯雨师, 七请玄老师尊,八请蒋太真人, 九请九天玄女,十请玉皇大帝。 为什么上梁做“神鱼脸”?据说很早以前木匠给别人家盖房,因一时粗心大意,料下少了一截,两个人上梁时你拉我拽,顾此失彼,始终上不去正梁,急得团团转。这时一个过路老师傅说话了:“好好一根脊檩哪能上不上呢?”两木匠一听不是滋味:“谁在下面说啥呢,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你有能耐你上来安呀!”“我不用上去,你俩把脊檩给我竖下来就行。”脊檩竖下来了,本来就不够长,又被老师傅锯为两截。又抓一把刨花子吐口唾液沾在新碴儿上,再抓把刨花,吐口唾液沾上,不大一会儿,就用刨花子把檩子接上了。再往山墙上一搁,不长不短正合适。为了把中间的破绽盖住,老师傅脱下身上的红兜肚往脊檩中间一搭,不仅破绽看不出来,红布风中飞舞,更显得喜气洋洋。待老师傅转眼消失时,两个木匠发现脊檩上隐约有十个大字:“家住鱼日村,中点名二王。”这不是鲁班师傅吗?正因为鲁班前来点化,才有今日上梁的大吉大利。从那时开始,人们盖房上梁都在梁上挂红布。这就是上梁挂红的由来。 木制斗(施立学摄) 木雕业木雕业是从木匠业中分出的一行。木雕分两类:一是建筑物或明木器上的装饰性雕刻,一是木雕像。木雕发明者也是鲁班。传说他为鲁昭公造楠木大殿时,工匠误把楠木柱子算短了三尺。在面临杀头的危险时,鲁班从妻子脚穿木履有高跟、头挽发髻而显得个子长高了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于是用石头作基础,又用短木做成斗拱,雕上图案花纹镶在柱顶上。这样一上一下的填补,不但解决了柱料短的问题,还使大殿更加壮观,于是便有了木雕业。 各种匠人中以木匠为最多,但技术水平则参差不齐。在民间,人们认为木匠有粗细之分。对那些技术水平不高,仅能制作农具和修建房屋者,称“粗木匠”。这些木匠多数兼营他业,极少以专业生产者的姿态出现。对于能制作精细家具或能从事雕刻者,则称为“细木匠”。这样的木匠技术较高,活计较多,因而以专业生产者的姿态出现。这类木匠的生产场所称为“木匠铺”,细分则以所生产的物品为名,如“大车铺”、“棺材铺”、“家具铺”等。 木匠的工具较多,有锛、斧、锯、凿、铲、锉、锤、刨子、墨斗和尺等。在这几种工具中,最精细者有铲、锯、凿、刨等。木工活要求不差分毫,必须按照墨线来,否则做不出精细的家具来,故而有这样的歇后语:“木匠打老婆―――按尺寸来”;“木匠打孩子―――深浅有数”。相比较而言,使用锛、斧等工具加工木料则要求较粗,只要别超过要求加工极限就可以了。因而,民间称那些技术较差的木匠为“锛斧匠”、“二把武艺匠”。但要把锛斧用准,仅凭一把锛和一个斧头就能把木料毛坯大体加工得合乎标准,省去刨锯功夫,却必须有高超技艺。因此,民间口语中有“千日斧子百日锛”之说。 木匠没有轻快活。挥锛刨木,锛锛用力;抡斧砍木,下下千钧;以锯开板,锯锯不饶人;刨子刨木,用尽吃奶力。因此,民间俗语说:“木匠活,不养老,不养小”;“木匠的胳膊―――老来没有伸直的”。 木匠之间比手艺高低,往往是参加竞争者各做两个小板凳。小板凳四条腿斜向八个方向,用木匠的话说便是“四腿八炸”,因而其卯榫难以掌握。做好之后,一仰一卧,若八条腿两两对齐,严丝合缝,则其技艺堪称绝妙。正因为如此,木匠带徒一般都让徒弟先学做不起眼的小板凳,小板凳做得像样子后,徒弟才能有资格学做其他家具。 木匠的技艺精湛之处在“放线”。放线即是在木料上标出加工尺寸和痕迹。放线工具有墨斗、曲尺等,目的便是最大限度使用木料。放线时,尽量要求木料大一点,以防加工失误还有余地,不至于造成费料。因此,木匠有行话说:“长木匠短铁匠。”有的木匠在年节之时将墨斗作为代表鲁班的神而加以供奉。 是加工制作木制品的工匠。木匠的主要工具有锛、凿、斧、锯、锤、木钻、尺子、墨斗等。木匠学徒时要先学熬鳔胶,鳔分鱼鳔、猪皮鳔和水鳔,是木器的粘合剂。之后再学拉锯、画线、打眼儿等。 木匠行业讲究尊师爱师。师徒同桌吃饭,师傅坐上座,徒弟坐下座。进餐中,徒弟要给师傅盛汤让菜,师傅吃好了,徒弟须马上撂筷。 木匠的禁忌比较多。工间休息要回固定地点,而不能在工地;劳动时锛和锤不能相互撞击;墨斗里不能盛污水,否则是对祖师最大的不敬;工匠的脚不能踩在锯上;无论在什么地方,锛不能离手,要随身携带;忌讳外人触摸工具箱等。这些风俗习惯至今还在流行。 木匠分水、旱木匠。水木匠专门从事造船修船和制作各种水上木器工具;旱木匠则指除造船以外的其他工匠。木匠又可分为以下几类:高木匠,指高处作业的;低木匠,只在地面作业的;方木匠,又称细料匠;圆木匠,从事圆形木器的制作;建房做梁柱的,称“大作”;专做家具的又叫“小作”;“圆作”,指做盆桶一类的。各种木匠技艺有差异,但行规是一致的。木匠十分珍惜自己的工具,装配、使用、放置都有一定的规矩。斧头柄不能装满榫,前面要有空,表示谦虚。木匠工具说是能避邪,晚上走路不怕鬼迷。木匠案头不准妇女坐,不准用扫帚扫案子,忌早晨来人借锉,不准从工具上跨过,尤其是妇女。木匠中有箍桶匠,箍桶匠流动性大,常有争地盘的事。他们用行规来调节矛盾。箍桶匠正月初五第一天出门,最喜的是修理马桶,这是好兆头,最忌修锅盖。各种木匠都是鲁班门下,七月二十一日为鲁班生日,祭祀鲁班或在庙中,或在一德高望重的木匠家。先布置好祖师堂,按辈分、分年龄向鲁班像磕头。然后一齐喝酒吃面,交流技术、交流感情,尽欢而散。 老木工的手 木工用具 木工制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