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曾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李曾伯分类:【文化精萃】 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属河南)。南渡后客居嘉兴(今属浙江)。丞相李邦彦之孙。“浪子”李邦彦庸才具位,李曾伯则与之不同,精通军事,颇有实绩。曾任四川宣抚使,湖南安抚使。开庆元年(1259)进观文殿学士,为南渡以后名臣。曾与奸臣贾似道同任边帅,热心边防建设,因之遭到投降派之排挤。李曾伯诗、词、古文俱能。其文多奏疏表状之文,尚属切合实际,有为而发,并已见诸施用,但与文学无关。诗亦乏特色,唯词可观。其词描绘了其急于事功的热诚,期望“要流芳相期千载,肯区区徒恋片时欢”(《八声甘州》)。和婉约词浅斟低唱不同,而喜作慷慨悲壮之词。私淑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应属南宋豪放爱国派词人。如“春去秋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依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感慨平生,触物伤情,其爱国之情,确有辛派词的风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大体接近实际。李曾伯词今存二百余首,见《全宋词》。《四库全书》收入宋代编辑的《可斋杂稿》三十四卷、《可斋续稿》八卷,《续稿后》十二卷。元代之后有《可斋类稿》,乃后人合为名之,已非宋刊之旧。 南宋军事家、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绍定三年(1230),知襄阳县。嘉熙元年(1237)为沿江制置司参议官,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淳钓二年(1242),迁两淮制置使、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兼转运使,移京湖安抚制置使兼知江陵。宝钓二年(1254),进资政殿学士、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召赴阙,特赐同进士出身,以事奉祠。景定五年(1264),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咸淳元年(1265),为贾似道所嫉,褫职,寻卒。其以文臣主军,素知兵,通军事,长于边事,为官有实绩,所至有治绩。著有《可斋杂稿》、《可斋续稿》与《可斋词》等。在军事思想上,他提出“答天心、重地势、协人谋”和“边饷贵于广积,将才善于素储,赏与不可不精,战士不可不恤”。《可斋续稿》记录了他在出任湖南安抚大使与广南制置大使期间上理宗的奏折和理宗谕旨十余万字,体现了其治军方略,保存了大量原始史料,对于研究南宋后期历史特别是宋蒙关系史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蒙古攻灭大理插入广西迂回进攻南宋的军事态势,他是最早呼吁朝廷注意西南战场防务的边帅之一。其后蒙元灭宋的进程,印证了他的军事远见。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于词,其词“愿学稼轩翁”,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四库总目提要》评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