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李纲分类:【文化精萃】 南宋大臣、诗人。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政和二年(1113)进士及第。北宋末,为太常少卿。靖康元年(1126),为兵部侍郎,金兵围宋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坚决主战,劝阻钦宗皇帝迁都、以尚书右丞任亲征行营使,率领军民击退金兵。后被投降派贬谪。建炎元年(1127),南宋偏安皇帝赵高宗即位,复起用为宰相。任宰间,力主恢复,拟用两河义军抗金,为投降派所不容,又罢相贬滴,在职仅七十五天。后任湖广宣抚使等职,多次上疏,陈说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在知潭州任上卒。追赠少师。孝宗时,赐谥忠定。李纲诗多与时政身世相关,记述行踪游迹,亦有应酬之作,诗风沉著。如《张南仲置酒心渊堂值雨》:“自别西湖日置怀,欲因谪宦得重来。云深不见孤山寺,风急难乘摇碧斋。未放幽情穷水石,且将离恨讯樽?。胜游须遍山南北,何日晴天为一开。”明显含有恢复之用心。其表章奏札及军事论著,议论深刻,朱熹称之为“正大明白,而纤微曲折,究极事情,绝去雕饰”(《梁溪先生文集序》)。著有《梁溪集》、《靖康传言录》。研究资料可参见《宋史》(中华书局校点本),厉鹗、马日?辑《宋诗纪事》卷三十八(商务印书馆)等。 字伯纪。北宋邵武(今属福建) 人。政和进士。宣和七年 (1125) 任太常少卿。次年,金军败盟南下,他刺臂血上疏,请徽宗禅位太子,以号召天下。金兵初围开封,李纲以尚书右丞任亲征行营使,阻止钦宗迁都,团结军民抗金。不久,被耿南仲等排斥,因 “专主战议” 被谪。建炎元年 (1127) 高宗即位,被用为宰相。上十议,谓张耜昌不能临难死节,而易姓改号,应正典刑; 其受伪官者,亦当按六等论罪,荐张所、傅亮去河北、河东,组织抗金力量等。在职七十五天,又被黄潜善、汪伯彦排斥而解职。“纲负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虽身或不用,用有不久,而其忠诚义气,凛然动乎远尔”。后历任湖广宣抚等职。屡次上疏论时事,反对议和,都未被采纳。卒谥忠定。 北宋末南宋初政治家、抗金领袖。字伯纪,邵武(今福建)人。政和二年(1112)进士及第。宣和七年(1125)岁末,金军包围东京(今河南开封),钦宗即位后,起用为尚书右丞、亲征行营使,反对迁都,坚决主战,组织了东京保卫战,迫使金军北撤。靖康元年(1126)五月,被排挤出朝,任河东、河北宣抚使,后以“专主战议”贬官远谪。建炎元年(1127),高宗即位后,他出任右相,旋改任左相,坚决主张立足于抗战,“一切罢和议”;颁布新军制21条,整顿军政;推荐张所、傅亮赴河北、河东,组织抗金力量;以宗泽为开封留守,整饬防御设施。但在职75日,即被解职,流贬海南。绍兴以后,历湖广宣抚使、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屡上疏论时事,反对议和。卒谥忠定。著述颇多,《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是他在靖炎之际身历的抗战与朝政的珍贵实录;其诗文著作汇编为《梁溪全集》。 李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以宗社为心,以生灵为意”。面对金军南侵,他表示“祖宗之地不可尺寸予人”,力主抗金卫国;认为不务战守之计,唯讲议和之说,国家只会愈发受制于敌;主张先固根本,积聚力量,以恢复中兴大业;要求严惩张邦昌之流叛国投降之人,决不乱赦奸臣小人,以振奋士气。他主张革新政治,建议朝廷公开选拔人才;信任辅弼之臣,不为小人所离间;裁汰冗官,变革士风,赢得人心;爱惜民力,发展生产,临以宽简之政。南宋初年东南诸路发行的“交子”,纯粹出于军费考虑,他认为没有现金作为准备,不能取信于民,其为害将“不可胜言”,促使朝廷撤销了交子务。针对宋朝几十年不修军政,他强调欲振中兴之业,非兵不可,即“立国在于足兵”;足兵之策一是补足缺额,加强训练,二是充实给养,耕战结合;兵贵精不贵多,尤其应重视将帅选拔;训练军队必须赏罚分明。他意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已由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在对农民起义进行镇压同时,认为农民多是迫于衣食揭竿而起,主张以“术”瓦解之,实行招抚政策,或使其复归农桑,或将其纳入抗金队伍;他重视发挥义军及民众力量,联合两河的抗金武装,共同进行抗金斗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