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家埠木版年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杨家埠木版年画

分类:【地域文化】

杨家埠木版年画,起于潍县寒亭西杨家埠村的杨氏家族,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绘画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扎根于农民之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朴实的地方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杨家埠木版年画前期的情况,已难以考究,就年画体裁、题材,风格、生产规模等大面言,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1)清乾隆初至咸丰末年(1736―1861)。在这120年,杨家埠一带画店相继出现,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传流体裁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有新的体裁出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此时西杨家埠画店发展到60家左右,东杨家埠已出现了“永顺”、“公盛”两家画店。(2)同治初年至光绪末年(1862―1908),这是杨家埠年画极盛时期。西杨家埠画店已达100家左右。仓上达20多家,寒亭达20多家,东杨家埠4家。附近的齐家埠、三角埠、段家沟、王家道、南埠子、纸房等十几个村庄也兴办了画店,其生产规模迅速发展。年画的产销十分兴旺。产销当时有两条渠道,一条是依靠画商小贩,年画行销山东大部分地区,并运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东北等地。据估计,每年来往于此地画商小贩多达5000多人。另一条渠道是画商到外地开庄卖画。(3)民国初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1911―1948)。这是杨家埠年画的衰落时期,是由于老艺人相继去世,又后继无人所造成的。新的年画创作显著减少。年画内容十分贫乏。抗战爆发,杨家埠及附近村庄数百家几乎全部停业。只有少数几家画家携带原版逃往潍县城里以及济南、烟台等地以卖画为生。(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杨家埠年画进行了挖掘、整理、改革、创新工作。并采取办学习班的办法,以老带新,培养画、刻、印裱人材。建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有代表性的艺人有:刘明杰、杨万庆、杨中海等人。主要画店有:公茂画店、大顺画店、东大顺画店等。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主要特色是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象征性强,诗画结合,构图完整、饱满、匀称,富有装饰性。造型夸张、粗犷、朴实,线条简练、挺拔、流畅,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潍坊市寒亭区的杨家埠村,与苏州的桃花坞、天津的杨柳青齐名,是我国三大民间年画产地之一,杨家埠木版年画以其浓厚的生活气息,朴实的地方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民间绘画艺术中的一支奇葩。

杨家埠木版年画究竟起源于何时,史书无记,现存的清道光二十二年所修撰的《杨氏宗谱》,也没有详细记载。据传说,这里唐代便有年画作坊,但传说不足为凭。就有文献记载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体材、题材、风格、生产规模等言,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清乾隆初至咸丰末年(1736―1861),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发展,艺术风格逐渐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木版年画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画店由“乾隆”前的不足10家,发展到60多家。题材由乾隆前的以刻印神像为主,经过此期120余年的开拓,已发展到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娃娃为题材的毛方子,以花卉为题材的“窗旁”等新体裁应运而生,表达了群众求吉庆和欢乐的愿望,艺术手法上已具备了浪漫夸张与现实相结合、画和诗相结合的特点,形成了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犷、朴实,线条简炼、挺拔、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木版年画的代表作是“万盛”花店刻印的《蚕姑》,独立绘画形式的年画代表作是《男十忙》、《女十忙》、《包公上任》、《郭子仪带子上殿》等。《男十忙》表现了从种麦到收麦的整个生产过程,《女十忙》表现了妇女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过程,其艺术构思与《诗经?七月》的艺术处理很相似,这说明杨家埠年画在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学及其绘画的精华是注意吸取的。

(2)同治初年至光绪末年(1862―1908)是杨家埠年画的极盛期。这一时期西杨家埠画店已达100多家,附近有20多个村庄也都先后办起了画店,寒亭、仓上等村庄已达20余家,形成了一个以西杨家埠为核心的年画生产基地。在这一阶段,有的画店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如西杨家埠的“东大顺”画店每年产量达百万张以上。生产组合模式有的村庄已打破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传统模式,实行几家合作的方式,如当时的西杨家埠入冬后,外村来这里当画工的达300人之多,全村年产量高达5000余万份。年画的销售也十分兴旺。一方面是画商小贩将年画运销山东各地和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东北等地,据统计,当时每年冬天来往于此地的画商小贩达5000多人;另一方面是画商到外地开庄卖画。当然,标志这一时期杨家埠年画鼎盛的还是年画品种的拓展、年画技艺的提高和年画大师的出现。这一时期,年画品种已增至50多个,除满足于表现农家生产、农家生活的需要之外,还有体现时代特色的政治爱国画,有长卷社会风俗画,有针砭时俗的讽刺幽默画,有成套连本的故事戏曲画等等。在刻印技术上,杨家埠年画积极向天津杨柳青年画学习,使构图更加饱满,色彩更加鲜艳,在年画艺苑中完全确立了自己卓然一家的独特风格:第一,适应农民的心理需要,主题体现“吉庆”;第二,追求构图饱满,使画面形象更加突出;第三,用色鲜明,在用大红、桃红、黄、蓝、绿、紫、墨几种鲜明颜色的同时,以红色为基调,突出“吉庆”之意;第四,刻印工序讲究刀味、韵味,线条柔中有刚,连贯流畅,富有节奏和韵律美。

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木版年画艺术家是刘明杰、杨万庆、杨中海。

刘明杰(1857―1912),从小就在年画作坊中作画,15岁就掌握了画、刻的基本技术,以四幅连环画《韩湘子出家》的独立创作显示出其非凡的艺术才能。青年时期,他曾多次到烟台、东北等地售画,亲眼目睹了外国侵略者的强盗罪行和满清政府屈膝卖国的丑恶行径,使他对现实有了深刻的了解,也为他创作表现重大政治题材的年画提供了素材。他创作的《八里皇城街》、《炮打日本鬼》、《义和团》、《红灯照》等,具有异常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也激怒了当时的潍县官府。他们劈毁了刘明杰刻的原版。但是刘明杰并不罢休。其后,他又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满清王族逃亡长安的史实为内容,创作了《慈禧太后逃长安》和《八国和约后》的新作,前者以夸张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慈禧和光绪皇帝在国难当头时刻弃京而逃的惊慌失措的丑态,后者则诗画兼趣地讽刺了慈禧和光绪在签订卖国和约后向人民抖威施风的无耻。其诗曰:

红毡铺地三尺厚,黄纱罩顶把天蒙。

五里一墩来护驾,十里一堡夹道迎。

回京不比离京时,一走走了三年整。

这两幅年画,以“离京”和“回京”为题材,活画出清朝统治者的两副面孔一个本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刘明杰作为把重大现实政治题材首先引入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杰出版画家,将永载中国民间艺术史。刘明杰还把地理、历史知识纳入年画的创作领域,亲自创作了《天下地理图》、《天下帝王图》等优秀年画作品,对其后的版画创作影响深远。

杨万庆(1863―1918)是杨家埠木版年画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创作题材的奠基者,他一生除从事传统的神像画的复制之外,几乎用毕生精力从事取材于古典小说内容的年画创作,他创作的《三英战吕布》、《空城记》、《铜雀台》、《吕岳法宝胜姜尚》、《童起镇秦琼救驾》、《伍子胥鞭打卧牛石》、《天门阵》、《大闹天宫》等极富特点和情趣的人物年画,无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致力于讽刺幽默画的主要代表画家是杨中海(1874―1937)。他创作的《打婆婆变驴》、《看你吹牛胯骨》、《兔子讨烟吃,王八喝白酒》等以农村中的一些不良习气为素材,很有漫画特点;既让人发笑,又使人于笑中得到启迪,接受教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