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构造与材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构造与材料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的外观常常分为上、中、下3大部分:从地面建起的台基、台基上的屋身、屋身上覆盖的屋顶。台基的地下其实是另有基础层的,但传统建筑对基础层的重视远不及建筑物的其他部分,甚至有些高大的塔与殿阁的基础处理都有些漫不经心。

台基建在基础层上,常用砖石砌筑四周和台面,内部夯土。普通台基的台身平直,石材用在台面的周边和台身的各角,使台基整齐稳固。元代及其以前的台面各角专设角石,并喜雕刻生动的狮或其他兽类。另外一种尊贵的台基称为须弥座,它的台身作成上下凸出、中腰凹入的很多层线脚。须弥是佛经中一座山的名称,位于一小世界中心,是帝释天与四天王居住的地方。将须弥用作佛座是表示佛的崇高。须弥座传入中国,起初也是作佛座与佛台,至迟在南北朝时已经用为建筑物台基。宋代规定了须弥座可以全部用砖或全部用石建造,并规定了须弥座各部的比例,装饰的重点部位在中腰凹入的地方,装饰带的主题是莲花。明、清时须弥座应用日益广泛,重要建筑物的石质须弥座的装饰已大为简化,但其装饰带主题仍是莲花。

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曾大面积地流行一种称为“干栏”的建筑形式。虽然文献中最早出现这个词已是北齐时,但考古材料却证实干栏建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种建筑的构造特征是在地面树立竹木桩柱,把房屋的居住面建到高高的桩柱顶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台基,木制的台基。考察出土的战国时期铜器的纹样、汉代画像砖的图像,一直到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城楼的形象,均证实古代确实存在过一种木制的台基。它的简单形式就是与干栏建筑相似的带有木柱的方台,其最繁复的样式则是使用了华丽斗?的落地式平座。

人们上下台基的步行道是台阶。宋代以前曾有过在台基前沿安置左右两阶的制度。现存实物则多放在建筑物前方正中。明清皇家建筑还在台阶中央安排御路,御路石雕极尽豪华。

高大台基的周围,为了防止人的坠落,还要建起栏杆。据推测原始的栏杆应是木制,现存栏杆则多用石造,分成望柱与栏板两种主要构件。栏杆很少例外地被加意雕饰,中国传统建筑中栏杆的视觉效果极为突出(图325)。

台基面上有规律地排放着柱础。它是放在屋柱下的垫石。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就有在屋柱下加卵石垫层或填置陶片的作法,表现出加固屋柱的意念。商代还有在住础上加青铜垫板――柱

的实例,进一步解决了木柱防潮的问题。南北朝时在柱础上雕刻莲瓣已不是特殊现象,此后雕饰柱础更为普遍。明清官式建筑柱础突然改变为通用简洁素雅的鼓镜式,而同时期的地方建筑柱础花式极多,尤其华南与东南沿海地区,柱础较高,是建筑物中被重点装饰的构件。

屋身部分的核心是大木结构,即建筑的骨架。以木材营造建筑的骨架,并创造出独特的构造形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木构架的主要结构形式有3种,即抬梁式、穿斗式和密梁平顶式。东北、华北地区的大部分建筑和其他地区的主要建筑物,采用抬梁式;华东、华南采用穿斗式,但在同一座建筑物中穿斗式与抬梁式混用也是很常见的方式;密梁平顶式则主要流行于青、藏、蒙、新等地区。大木结构的主要构件有7类:①柱。直立的构件。柱的截面多用圆形,也有方形、八棱形等。传统建筑的圆柱,有的还加工成中部较粗、向上下逐渐减细的形式,称梭柱。柱按所在位置命名,在建筑物外围的是檐柱;檐柱以内是屋内柱,清代叫金柱;转角处的是角柱;下脚不落地的短柱是蜀柱或童柱、瓜柱等。传统建筑的屋柱有两种很微妙的建筑手法,叫作生起和侧脚,就是自中间的柱向角柱逐根加高和凡柱均向中心倾侧。这样做加强了构造的稳定性,同时赋予柱列更显著的韵律,取得建筑物最佳外观效果。在木构建筑中,有些地区一部分柱特别是檐柱采用石柱。②梁。柱上的水平放置的构件,在抬梁式构架中使用。在前后两屋内柱间架设大梁,梁上重叠若干层逐层缩短的小梁,梁间垫以矮柱或作成各种艺术形象的垫木,就构成了两面坡的一组屋架。宋代规定在安装了天花板的建筑物中露明的梁和无天花板建筑物中所有的梁都要经过精细的表面加工。一种形若弯弓的月梁极为优美,南方将这种传统沿用至今,还喜欢在梁头及梁间构件上加以富丽和赋予各种含义的雕刻。穿斗式构架不用梁,而在前后柱间加排多根木柱,柱高从中央向前后两面逐根减低,并用称为穿的水平木枋穿过柱列,把它们联成一组两坡式屋架。③桁,也称檩。水平放置,与梁架相垂直,将两组屋架联系起来。桁的安装位置,抬梁式在梁头,穿斗式和密梁平顶式安放在柱上端。这样,构成了中国建筑物的最基本单位――间。相邻两组屋架之间的宽称为面阔,前后两柱间的长称为进深。④椽。密密地平行排列,与桁垂直,钉牢在桁上。椽的上面就是屋顶的面层了。⑤斗?,宋代称铺作,清代称为斗科。主要用在柱与梁间,是一种复杂的组合构件。 斗的主要部件有斗、?、昂、枋4种。方形的垫块,称为斗,弓形的短木,称为?。?放在斗上,有左右平置和向前后挑出两种形态。向前后挑出的?端再放斗,斗上再承?,就这样纵横交错叠架,形成下窄上宽的一组三角形托架。斜置在前后出挑的?上的长木枋,称为昂。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将各组斗?联系起来的长木枋,其名称要根据它所在位置确定。斗、?、昂、枋这4种部件组成中国建筑特有的斗?,瑰丽多姿,独具神秘色彩。斗?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西周铜器上已见到大斗的形象。战国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陶斗形态与后代所通用的木斗没有根本的区别。汉代众多的明器陶楼、石阙以及画像石、画像砖所表现的建筑物中,斗?主要用在柱头上,各斗?间互不相连。唐代斗?已经成熟,各组斗?间紧密联系,形成铺作层,使建筑木架分成柱网、铺作、屋顶构架三大组成部分。宋代继承了唐代的构造原则,建筑构架有殿阁、厅堂和梁柱造3种构造方法,而风格趋向秀丽严谨。至明代斗?的结构作用突然发生明显减弱,直至蜕化为建筑物檐口下一条繁缛的装饰带。斗?是表现建筑物性质与等级的工具。它的连续发展使它具有相对准确的年代标尺作用,建筑史学者常据以判明古建筑实物的建筑年代,而今日的设计师也有在自己的作品中安排斗?构图的,用这种特殊的建筑符号来宣布作品的民族与历史属性。⑥阑额、由额,普柏枋、屋内额、地?、以及襻间、顺脊串等等。清代分别称为大、小额枋、平板枋等等,有些简化,有些消失了。这些构件多是矩形断面,与桁平行,用在相邻两柱或两组屋架之间,主要起连接作用。⑦阳马,清代叫角梁。用在四面坡或多边形屋顶各角上,是屋顶构架中最突出的构件。由于角梁比其它部位的椽子要长而且高,所以屋顶角部高高翘起并向外冲出,形成传统建筑屋角的特殊曲线(图326、图327)。

屋身部分最具表现力的是外檐和内檐装修。它们的构造作用是遮挡、围护和限隔。由于木柱承受了全部上层结构的重量,并把它传递到台基,因此柱间的一切均不必承重,这给匠师们以随心所欲地排布门窗和限隔室内空间的机会。外檐装修指屋檐下的门窗。门最通用的形式是格扇,四至六扇格扇即占满一间房前檐或后檐的全部面积。窗的形式有直棂窗、槛窗、支摘窗等。格扇和窗的大部分面积内,都用木棂条支搭成异彩纷呈的通透花纹。中国建筑的屋身因此现出玲珑剔透的外貌特色。有些厅堂,尤其在园林和南方建筑中,更是索性取消门窗,代之以柱枋间的“罩”,使室内外空间和谐自然地过渡。内檐装修包括室内布置的大部分内容,最重要的是隔断和天花。隔断用来分隔室内空间。当两个空间要求完全分开时,采用墙壁、板壁等;要求既分隔、又连通时,采用格门、书架等;只要求表达分隔的意念、实际须连通时,采用丰富多彩的“罩”。这些隔断,大多可以移动,能根据使用需要灵活布置,而且大多布满精丽的雕刻。隔断最富感染力,最善于表达建筑物的品格。天花的实际作用是防尘与保温,同时,不同的作法和形式也用来标明建筑物的性质与功能。北方居住建筑,即使是皇家真正用来居住的建筑,常糊纸作天花,只是天花骨架的作法不同。用于祠祀、礼仪、宗教等性质的建筑,天花多用木条做成方格网架,中间镶以天花板。在最尊贵的部位,如皇帝宝座,佛座等上方,作出向上凹入的藻井。藻井是极富历史传统又有极强装饰效果的部件,各地传统建筑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南方园林建筑或居住建筑的厅堂中,还喜采用一种称为“轩”的顶棚,它将同一间建筑的顶棚分成几块曲面,别致醒目。内、外檐装修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内檐装修更常应用优质稀有木材。历代宫殿建筑还使用其他材料。陕西凤翔雍城遗址出土的精美青铜构件“金馇”,经考证应使用在壁间木枋上,它证实了春秋时青铜装饰构件的存在。汉代文献追述秦汉宫殿常以金、玉、宝石作为壁间装饰。清代圆明园内一种被称为“周制”的内装修上,甚至镶嵌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翡翠、水晶、玛瑙、象牙、绿松石等珍宝镂刻的山水楼阁、花木虫鸟图案,以突出富贵气氛(图328)。

屋身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墙。其中用在建筑物前后的称前后檐墙,两侧的称山墙。砌筑墙壁的材料有夯土、土坯、砖、石等多种,就地取材。华南、两广地区的山墙高高地凸起于屋顶之上,有很多种样式,装饰也很讲究,是居住建筑中集中表现风格的一个部位。

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冠冕。覆盖屋顶有的用草、泥、石板、木片等,而最普遍的是用瓦。目前所知最早的瓦发现于陕西扶风县召陈遗址,这些西周时期的陶瓦已具备了板瓦、筒瓦和半圆形瓦当等基本类型。北魏时产生了琉璃瓦,并把它用到宫殿建筑上。传统建筑的屋顶有下述多种形式。①平屋顶。②两坡屋顶,其屋顶两端出挑在山墙之外的叫悬山;与山墙相平或山墙高于屋顶的叫硬山。③四坡屋顶,其前后两坡相交的叫庑殿或四阿、五脊顶;左右山面做出一段悬山或硬山样式的叫歇山或厦两头造、九脊顶;其顶部做成一平顶的叫笔顶,下部做成四面坡四向排水。④平面圆形或多边形且屋顶向中央耸起收束为一点的,叫攒尖顶。多用于亭榭。⑤两坡屋顶和歇山顶前后两坡做成圆弧形相接的叫卷棚顶。上述各种屋顶大都可以做成两重甚至三重屋檐,一座建筑或几座相邻建筑也常使用几种屋顶作出灵活的组合。各地不同民族的建筑屋顶还有其他形式。

一般说,每两坡屋顶的接缝部位及硬山、悬山屋顶的左右两端都要设置屋脊。前后两坡相交处的脊叫正脊,自上垂直向下或斜垂向屋角的脊叫垂脊。歇山屋顶从垂脊斜向屋角的短脊叫岔脊,重檐屋顶下层檐各坡相交处的脊叫角脊。重要建筑正脊两端、垂脊下端、岔脊角脊前端都安装专用的装饰瓦件。在屋顶作脊并作出装饰,战国时期应已开始,至汉代其形象就更明确,种类已与后代接近。东晋时正脊两端的装饰开始固定为鱼尾形,称鸱尾。唐代晚期鸱尾已具有张口吞脊的“吻”形。从金代始,鸱尾逐渐向龙吻演变。垂脊、岔脊等脊饰以异兽、瑞兽为主要题材。脊饰的应用要受到等级制度的约束。唐代文献中可以见到这类记载,宋代对脊饰的形式及其应用制度规定更为详密,直至明清官式建筑的脊饰等级绝不错乱。南方民间建筑的脊饰题材除等级制度以外,还更多地受到阴阳五行堪舆学说的影响。南方匠师调动多种艺术手段装饰屋脊,使屋脊两端甚至整条脊花式繁密,更具独立的观赏价值。

传统建筑屋顶的形态特征有二:一是出檐很远,使用斗?更增加了这一趋势。唐代佛光寺大殿出檐长达4米,相当于该殿檐口高度的1/2。即使清代不用斗?的建筑物出檐长度也规定为柱高的1/3。屋檐深长的构造意义在于保护屋身和台基使之免遭雨水冲刷,在外观上则加大了屋顶的体量,与台基呼应协调。

特征之二是坡面屋顶均作成圜和的曲线。留传至今的宋代和清代建筑官书中都规定了在木构层中设计这条曲线的方法,称为举折或举架。唐代建筑遗物也存在这种曲线。在使用角梁的屋顶上,屋角的冲出和上翘与屋顶曲面很自然地结合起来,形成传统建筑屋顶的特殊形象。这种手法在南方更为突出(图329)。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