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枣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枣梆分类:【地域文化】 原名“本地 ”(zhao)。 戏曲剧种。 即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后,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发生变化,学唱者又多为本地人,因而得名,即“本地的山西梆子”之意,简称“ 梆”。1960年,谐其原音,并因它用枣木梆子击节,定名枣梆。它是山西上党梆子的分支,清光绪年间传来山东,主要流行在菏泽、郓城、梁山、巨野、鄄城、定陶等地。传统剧目80余出,《徐龙铡子》与上党梆子《徐公案》基本相同。早期还保存一部分昆腔、罗罗、皮簧剧目、已经失传。常用的梆子板式有大花腔、慢板、落二板、垛板、栽板、二犯、倒反拨、一串铃、靠山吼、娃娃调等。红脸、黑脸唱腔尾音用假声“力嗓”,翻高8度,发“讴”或“啊”音;小生、小旦发“咦啊”音。主要拉弦乐器为头把(或称“锯琴”、“唧唧唧”)、二把、三把,配以笛、笙、二胡、三弦、琵琶等。菏泽地区枣梆剧团曾编演过《牡丹向阳开》等现代剧目,并于1963年赴上党地区巡回演出,追叙根由,交流观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